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体育评论中语码转换的顺应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31 00:10

  本文选题:语码转换 + 语言顺应理论 ; 参考:《齐齐哈尔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摘要】: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以来,语码转换现象受到了各个领域学者们的关注,其中包括社会语言学、语法学、心理语言学、会话分析及语用学,他们对这一语言现象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本文运用于国栋的顺应性模式,从语用学角度,分析体育评论中汉英语码转换这一普遍而又特殊的语言现象,来探讨体育评论中语码转换的顺应性问题。文章从多种体育评论方式中,如赛事直播、新闻报道、微博、论坛等收集语料。通过对所收集语料的分析,概括出体育评论中语码转换现象的类型、形式及内容分布等方面的特点,目的在于探索该现象产生的动因及其所体现的语用功能,证实了顺应模式在解释体育评论中语码转换现象的有效性,并能够对这一语言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本论文同时采用了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具体来讲就是在分析语码转换的顺应性和验证语码转换顺应模式的有效性方面,本文采用了定性研究方法。而在揭示中英语码转换在体育评论中出现的各种形式和出现的频率时,本文作者采用了定量研究方法。 汉英语码转换是体育评论者为了实现他们特定的交际目的而采用的一种语言选择和交际策略。体育评论者在体育评论中使用汉英语码转换的原因是为了顺应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同时在交际的过程中,,汉英语码转换起到了一些语用作用。这些作用包括表示填补词汇空缺、体育项目中的专业术语、回避社会禁忌、舒缓说话语气和保全面子、保持真实性、表达强烈的感情等。 整个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证实并发展了于国栋的顺应性模式,同时也验证了语用学可以为语码转换现象提供一种包容语言、社会、认知等因素在内的研究路向。其现实意义在于可以帮助人们进一步理解体育评论中出现的语码转换现象,同时也反映了英语对汉语在现代中国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对人们有效地使用语码转换这一交际策略亦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Abstract]:Since the 20th century 70 years, the phenomenon of code-switching has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scholars in various fields, including sociolinguistics, grammar, psycholinguistics, conversational analysis and pragmatics. They carried out extensive and in-depth research on this linguistic phenomenon. This paper applies Yu Guodong's adaptation model to analyze the common and special linguistic phenomen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code conversion in sports critic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gmatics,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adaptation of code switching in sports criticism. This article collects language materials from a variety of sports reviews, such as live events, news reports, Weibo, forums, and so 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llected corpu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de-switching phenomenon in sports criticism in terms of its type, form and content distribution,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causes of the phenomenon and its pragmatic functions. It proves the validity of adaptation mode in explaining the code-switching phenomenon in sports criticism, and it can explain this phenomenon scientifically. Bot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are used in this paper. Specifically, the qualitative approach is used to analyze code-switching compliance and verify the validity of code-switching adaptation model. In order to reveal the various forms and frequency of Chinese-English code conversion in sports reviews, the author adopts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Chinglish code conversion is a language choice and communication strategy adopted by sports commentator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ir specific communicative purposes. The reason why sports reviewers use Chinese-English code conversion in sports reviews is to conform to linguistic reality, social regulation and psychological motivation.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 Chinglish code conversion plays a pragmatic role. These functions include filling vocabulary gaps, technical terms in sports, avoiding social taboos, soothing tone and saving face, preserving authenticity, expressing strong feelings, and so on. The whole study confirms and develops Yu Guodong's adaptation model to a certain extent, and also verifies that pragmatics can provide a research direction that includes language, society, cognition and other factors for code-switching. It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lies in helping people to understand the phenomenon of code-switching in sports criticism, and it also reflects the influence of English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in modern China. It also has some enlightening effect on the effective use of code-switching as a communicative strategy.
【学位授予单位】:齐齐哈尔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313;H1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镡冬玲;语码转换的心理语言学分析[J];外语学刊;2000年02期

2 张秀芹;语码转换在二语习得者日常会话中的应用[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3 陈立平;英语专业教师在课堂上语码转换调查[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4 廖桂蓉;;网络交际中的语码转换现象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10期

5 许之所;郑晓曦;;手机短信中“语码转换”现象的社会语言学研究[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7年12期

6 李玉坤;;从语言的顺应性看广告中的汉英语码转换[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7年07期

7 严敏芬,戴雅丽;语码转换和跨文化语用学因素[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8 张丽;语码转换综述[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S1期

9 余惠邦;双语、双言交际中的语言选择和语码转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91年05期

10 王全瑞;《围城》语码转换赏析[J];社科纵横;199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章恬;;试论当前中文会话中的语码转换与换用[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2 王晓辉;王晓东;;汉英谐音语码转换现象探析——以2009年新年祝福语“Happy 牛 year!”为例[A];江西省语言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谢书书;张积家;程利国;;闽南语和普通话语码转换的情境分析[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谢书书;张积家;程利国;;闽南语和普通话语码转换的动机分析[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谢书书;程利国;张积家;;语言态度对闽南语和普通话的语码转换的影响[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刘玉彬;张树安;宋敏;李晓梅;;民族高校多层次双语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A];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7 王晓辉;;汉英语法对比的认知解释[A];江西省语言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王寅;;汉语“动名构造”与英语“VN构造”的对比——一项基于语料库“吃-名/eat-N构造”的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朱晓军;;“量词”英译及英汉量词系统对比[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曾东京;;汉英语文辞书史研究简论[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谢小芳;“三尺讲台”写春秋[N];大连日报;2011年

2 赵正;转播狂揽“金”平面报道“穷”吆喝[N];中国经营报;2004年

3 记者孟西安;《新世纪汉英大词典》引人注目[N];人民日报;2004年

4 俞玮奇 徐大明 南京大学文学院;国际双语学研讨会:展示双语学研究最新成果[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5 王国华;疲于奔命的专栏作家[N];中国审计报;2004年

6 本报记者 关军;专栏和它解构的生活[N];南方周末;2003年

7 黄昱宁;当情感成为悬念[N];文学报;2004年

8 车向前 战英;独树一帜 个性鲜明[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2年

9 钟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奥运报道彰显广播特色 创新突破迭现[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年

10 黄长著;从“信息化”等词语的翻译看学术界的责任[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璐;中文小说和散文中/英语码转换的前景化特征[D];山东大学;2009年

2 王慧莉;中英双语者语码转换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3 潘家福;新加坡华社的多语现象与语言接触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4 王召妍;对外汉语课堂教师互动调整有效性研究:语码转换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5 崔东红;新加坡的社会语言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6 申慧淑;城市朝鲜族语言适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王祥玉;汉英句型翻译的认知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8 张玲;象似语序与突显语序互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乔翔;汉英形修名结构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王飞华;汉英语气系统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虹;中文流行歌曲中语码转换的顺应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云彩霞;新加坡电影《小孩不笨2》中的语码转换分析[D];内蒙古大学;2010年

3 迟小琳;电影《杜拉拉升职记》中英汉语码转换现象的顺应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宋琦;电影《杜拉拉升职记》中语码转换现象的顺应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5 徐丽霞;BBS会话中中英语码转换现象的顺应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6 张向丽;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语码转换的社会语言学分析[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7 胡经纬;双言背景下语码转换的社会语言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于伟丽;基于顺应论的中国海外留学生博客日志中的汉英语码转换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0年

9 胡海波;汉语情歌歌词中汉英语码转换的语域分析[D];内蒙古大学;2010年

10 徐伟霞;公益广告语篇中汉英语码转换的顺应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9574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9574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c3d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