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语言接触影响下的新疆语言规划调适

发布时间:2018-05-31 07:50

  本文选题:语言接触 + 语言规划 ; 参考:《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摘要】:语言规划不仅是新疆语言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新疆民族工作的核心内容。依据新疆民汉语言接触影响的现状,运用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从地位规划、本体规划和推广规划的视角,尝试性地阐述了新疆的语言规划应该在全国语言规划等框架下进行地方调适,以期为建设新疆和谐的语言生活服务。
[Abstract]:Language planning is not only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Xinjiang language work, but also the core content of Xinjiang ethnic work.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contact between the people and the Chinese language in Xinjiang, and using sociolinguistic research metho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ition planning, ontological planning and popularizing planning, This paper tries to expound that language planning in Xinjiang should be adjusted locally under the framework of national language planning in order to serve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language life in Xinjiang.
【作者单位】: 新疆师范大学语言学院;
【基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新疆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新疆民汉语言接触影响规律及其在双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11BYY111) 新疆自治区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中心重点项目“人文应用型维吾尔语专业双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040412B03) “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成效评价研究”(040412B5)
【分类号】:H21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季永海;从接触到融合——论满语文的衰落(下)[J];满语研究;2005年01期

2 赵江民;华锦木;;语言接触影响下新疆高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调适[J];民族教育研究;2012年02期

3 王玉君;葛艳玲;李臣玲;;和谐社会语境下民族交往探析——以新疆昭苏县几个哈汉聚居区为例[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4 古力加娜提·艾乃吐拉;;乌鲁木齐维吾尔族生活语言变化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5 赵建梅;;培养双语双文化人: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概念探讨[J];新疆社会科学;2011年05期

6 桑哲;;新中国的语言规划及未来工作展望[J];语文研究;2011年03期

7 张梅;;新疆区情与语言规划[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王敌非;;《重刻清文虚字指南编》研究[J];满语研究;2009年01期

2 张世方;;北京话“伍的”的来源[J];民族语文;2009年01期

3 冯云英;;东北地区满语衰微原因简论[J];满族研究;2010年03期

4 陈建伟;;少数民族族群语言保护的历史透视——以满语为个案[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0年06期

5 陈建伟;;满语兴衰的历史考察[J];云南档案;2012年01期

6 杨恕;曹伟;;评清朝在新疆的隔离制度[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8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徐佳;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国濒危语言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长山;满蒙书面语词汇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3 刘彦臣;清代“国语骑射”政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胡艳霞;清代满族与东北少数民族语言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杰;满族富察哈拉家谱初探[D];黑龙江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次富;苗志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哈汉民族关系解读[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2 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研究的现状与前瞻[J];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05期

3 季永海;;论满语中的汉语借词[J];满语研究;1985年01期

4 王鉴;马金秋;安富海;李录琴;姜振军;黄维海;;我国民族地区地方课程及其政策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06年02期

5 王鉴;黄维海;;少数民族双语教师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08年05期

6 冯新增,海淑英;美国与前苏联的双语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1998年02期

7 郝时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民族关系[J];民族研究;2005年03期

8 李静;;民族交往心理构成要素的心理学分析[J];民族研究;2007年06期

9 苏德;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综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11期

10 周庆生;国外语言规划理论流派和思想[J];世界民族;2005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江蓝生;[N];光明日报;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洪玉;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历史及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英姿;;论中国和谐语言社会的构建[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2 李琳;刘美岩;;语言接触、文化融汇与科学发展[J];教育评论;2010年04期

3 邓晓华;多元文化社会中语言规划理论的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年03期

4 苏金智;语言规划的连贯性与系统性[J];学术研究;2000年02期

5 许嘉璐;面向社会,面向未来,依靠科学,依靠群众——《汉字规范问题研究丛书》总序[J];语言文字应用;2004年02期

6 郭龙生;许嘉璐;;中国当代语言规划若干理论问题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07年02期

7 郭熙;;华语规划论略[J];语言文字应用;2009年03期

8 孟和宝音;蒙古语言的变异与规划问题[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9 谷孝龙;;“非典”个案与语言规划的原则和标准——兼与柯平、吴志杰先生商榷[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10 E.Haugen;林书武;;语言学与语言规划[J];当代语言学;198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海涛;;语言管理、语言规划和世界语[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下卷)[C];2007年

2 张普;;关于网络时代语言规划的思考[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3 徐时仪;;略论语言接触与文白转型[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4 陈保亚;;全球化语言接触背景下的多语现象和多语制研究——建立语言遗产保护和多民族互协共存的科学依据[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7年

5 陈原;;在文化背景接触下进行的语言接触——社会语言学札记[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Ⅰ)[C];1995年

6 孙宏开;;丝绸之路上的语言接触和文化扩散[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7 余京辉;;港式中文对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影响及培训策略[A];第三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李宇明;;中国语言规划的若干思考[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7年

9 鲁子问;;试论外语规划[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苏剑;;双语现象下的语言规划与繁简之争——对《中国通用语言文字法》的经济学解释[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下册)[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凌;语言、区域、历史、社会背景和心灵归宿[N];中华读书报;2010年

2 李宇明;多维关注中国语言规划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孙曼均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发展与规范:语言热点问题中的焦点[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陈章太;我国当代语言规划史上的两件大事[N];光明日报;2006年

5 通讯员 郭龙生 记者 陈瑞昌;应用语言学应为国家发展服务[N];中国教育报;2009年

6 记者宋晖 通讯员周荐;科学制定语言规划 充分开发语言资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薄守生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经济学:非主流语言学与非主流经济学的牵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南达;城市语言研究国际联络网建立[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宋晖;中国语言生活问题全景扫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10 陈章太;我国当今语言生活的变化与问题[N];中国教育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欣欣;语言接触问题三段两合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 陈建伟;临沂方言和普通话的接触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3 包萨仁;蒙古语族东乡语与汉语的接触研究[D];北京大学;2006年

4 吴小奕;跨境壮语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5 江燕;南昌话和普通话接触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6 陈辉;论早期东亚与欧洲的语言接触[D];浙江大学;2006年

7 顾钦;语言接触对上海市区方言语音演变的影响[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8 池东恩;朝汉双语教育与语言使用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9 陈亚凤;中港新三地的语言规划与新加坡本位小学语文课程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10 谭晓平;江永勉语与汉语的接触与演变[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倩;英汉语码转换对现代汉语句法的影响[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7年

2 王智红;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作为一门学科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3 魏伟;现代汉语外来类词缀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4 赵镜;昭觉县新城镇彝汉语言接触情况调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5 夏莲;语言接触和语言迁移[D];上海海事大学;2004年

6 金丽娜;语言接触中的句法演变[D];湘潭大学;2010年

7 贺珍;社会语言学视角的俄汉网络语言对比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8 万云文;语言接触视野下的向塘(新村)方言语音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郭齐梅;武汉方言的地理及社会分布[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10 李文波;广西壮语区地名与壮汉语言接触、文化交融初探[D];广西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9588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9588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625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