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运用中语义—语用的互动关系
本文选题:指称 + 有定 ; 参考:《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摘要】:指称是指语言中的表达式与语言外部世界中事物之间的关系。并不是所有的词语都可以用来指称,通常只有名词性成分包括名词、代词、名词短语等具有这样的指称功能。汉语中常见的用于指称的名词性成分包括光杆名词短语,带指示词的名词短语和带数量结构"一+量词"的名词短语。此三种常见名词性成分的指称特征受语义因素、语用因素的制约。在言语交际中,指称仅仅是中介。准确性和经济性最终决定语言中的理解与言说。
[Abstract]:Reference refers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pressions in the language and the things in the external world of the language. Not all words can be used to refer to. Usually only nominal elements include nouns, pronouns, noun phrases and so on. Noun phrases and noun phrases with quantitative structure "one + quantifier". The refer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three common noun elements are restricted by semantic factors and pragmatic factors. In verbal communication, the reference is only intermediary. Accuracy and economy ultimately determine the understanding and speech in language.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H03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刘丹青;;汉语类指成分的语义属性和句法属性[J];中国语文;2002年05期
2 胡建华;石定栩;;完句条件与指称特征的允准[J];语言科学;2005年05期
3 何元建;汉语中的零限定词[J];语言研究;2000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道流;指称、陈述理论及其对上古语法研究的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2 姜红;;具体名词和抽象名词的不对称现象[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3 罗主宾;;现代汉语“以A为B”凝固结构语义的认知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4 周有斌;“不是A,就是B”句表述对象的数量及作用[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5 施发笔;试论《水浒传》介词避复的技巧[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6 阮绪和;形名偏正结构的语法功能[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7 陶振伟;;“拿”的语法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8 樊友新;;从“被就业”看“被”的语用功能[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9 冯鸣;英语表持续时段的for短语和汉语时量词语的比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10 王有卫;;语素文字说质疑[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影;付莉;;韩国中小学生“是”的错序偏误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2 沈焕生;朱磊;;基于信息内容的关键词抽取研究[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五届信息论学术年会暨第一届全国网络编码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3 吕晓玲;;闽南方言南安话的类结构助词“得”、“说”、“伊”、“通”[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田长生;;浅谈《论语》中的复叠现象[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阮绪和;;江西武宁(上汤)话的程度副词“死、几、蛮”[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韩杰;;谚语中的数词对举现象[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郭中;;从类型学的角度看汉语的基本语序问题[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魏亮珍;;浅析《吕梁英雄传》中的“给”[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周小婕;;数词研究综述[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王安琛;;试论“V—V”结构[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徐莉娜;翻译中句子结构转换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张雷;黎语志强话参考语法[D];南开大学;2010年
5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李凤杰;汉英对比韵律系学中的若干问题[D];南开大学;2010年
7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杨先明;0-5岁汉语儿童语言发展的认知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9 彭懿;英汉肤觉形容词的认知语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龙又珍;现代汉语寒暄系统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雪;俄汉语词汇理据性对比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黄姗姗;系统功能理论视阈下的“X是X”结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马晶晶;表人名词类词缀“X手”、“X者”、“X员”分析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乌晓丽;“X+—N比—N+VP”表义功能新探[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婧一;元代笔记分词理论与实践[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曹萍;府城官话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旷金辉;汉英名词前置修饰语语序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陶胜妃;现代汉语谓词修饰词前后位置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严伟剑;疑问代词“怎么”“怎样”“怎么样”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耿冰;“实现事件”结构词汇化模式的英汉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何元建;X标杆理论与汉语短语结构[J];国外语言学;1995年02期
2 金廷恩;汉语完句成分说略[J];汉语学习;1999年06期
3 金廷恩;“体”成分的完句作用考察[J];汉语学习;1999年02期
4 竟成;汉语的成句过程和时间概念的表述[J];语文研究;1996年01期
5 胡明扬 ,劲松;流水句初探[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年04期
6 贺阳;汉语完句成分试探[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蔺璜;;试论宾语位置上名词性成分的有定性[J];语文研究;2006年04期
2 莫珍珍;;“人家”指称功能转变原因分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9年12期
3 么孝颖;;称谓语=称呼语吗?——对称谓语和称呼语的概念阐释[J];外语教学;2008年04期
4 刘斌;;古代汉语谓词性成分指称化方式和原因探究[J];语文学刊;2006年24期
5 杨春冉;杨青云;;指代词“人家”的指称功能及修辞效果[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11期
6 江南;新潮作家语言形式探索的三个向度[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7 周建设;;先秦指称理论研究[J];中国语文;2002年06期
8 王红旗;;非指称成分产生的原因和基础[J];汉语学习;2006年01期
9 傅远碧;;试析“我们”的指称功能[J];语文学刊;2009年10期
10 徐通锵;有定性范畴和语言的语法研究——语义句法再议[J];语言研究;199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红旗;;也谈类指(提要)[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2 杨阳;姚广宜;;从古代判词语言运用看民族贵和心态[A];语言与法律研究的新视野——语言与法律首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霍四通;;主题作为语篇层面概念的内涵[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下)[C];2002年
4 周国炎;;布依语人称代词中几种特殊的称代方式[A];布依学研究——贵州省布依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8年
5 李玲;;语言运用中的思维方式与语义扩展[A];新世纪优秀学术成果评选暨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0年
6 杨辉;;序[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7 唐翠菊;;从及物性角度看汉语无定主语句[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8 ;后记[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孙旭东;;现代汉语四种隐现句式的篇章制约因素[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Ⅰ)[C];1995年
10 施春宏;;现代汉语规范化的规则本位和语用本位[A];世纪之交的中国应用语言学研究——第二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孙占林;让汉语鼎其新而守其正[N];解放日报;2007年
2 邢福义;国学精魂与现代语学[N];光明日报;2006年
3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陈思和;从文化多层面看“新词汇”[N];文汇报;2007年
4 许嘉璐;关注爱护祖国语言的规范和健康[N];中国文化报;2008年
5 刘永耕;量词“样”跟“种”的区别[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6 周长楫 (《闽南方言大词典》主编 厦门大学教授);《闽南方言大词典》的五个特点[N];中华读书报;2007年
7 牡丹江师范学院中文系 张颖;现代汉语课程:着力提高学生语言素质和能力[N];中国教育报;2007年
8 赵强;新象形时代[N];中华读书报;2007年
9 涂俊明;何必冷落母语开“洋腔”[N];语言文字周报;2008年
10 李春红;文学批评写作的独特性[N];人民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樊长荣;汉英有定性制约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2 王广成;汉语无定名词短语的语义特征:指称和量化[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3 周红红;从功能的视角考察外来词的生存规律[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4 卢鑫莹;现代汉语光杆名词语义的认知语法研究:情境植入视角[D];河南大学;2012年
5 金宝荣;汉语指示语及其篇章衔接功能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6 刘安春;“一个”的用法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7 杨宁;汉语零形回指消解的心理语言学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8 董成如;存现句的认知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9 陈静;语用认知视角下的指称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10 刘宇红;认知语言学视野中的指称解读:限定名词词组的外指与前指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仲崇涛;类指现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1年
2 魏瑶;论名词性成分的有定和无定[D];山西大学;2006年
3 李炯;汉语相对性指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李芳丽;汉语光杆名词短语的语义分析[D];湖南大学;2007年
5 李芳芳;指人“的”字短语的句法语义语用分析[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6 李莹;名词非范畴化的制约因素[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陈永芳;现代汉语非量化名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许秋莲;衡东新塘方言量名结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麦涛;汉语“都”量化的句法、语义研究[D];湖南大学;2003年
10 韩秋;楼盘名称的语言运用及规范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9586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958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