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符号学视域中的隐喻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31 13:14

  本文选题:符号三角 + 隐喻研究 ; 参考:《浙江社会科学》2012年09期


【摘要】:在过去的三十多年中,国内外学术界掀起了隐喻研究的热潮,语言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计算机专家和其它相关领域的学者都纷纷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隐喻现象进行分析和探讨。这种多学科交叉研究格局的形成,一方面大大加深了人们对隐喻现象的认识和理解,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如何在一个统一的框架中审视不同研究方向上所取得的成果。本文将符号学作为一种元学科的分析视角,结合隐喻研究的历史变迁和发展现状,探讨在符号学的基本框架中把握当前隐喻研究的大体形态和趋势。
[Abstract]:In the past 30 years, the academic circles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set off a wave of metaphor research, linguists, philosophers, psychologists, Computer experts and other related scholars hav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metaphor phenomena from various angles. On the one hand, the formation of this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pattern has greatly deepened people's understanding and understanding of metaphor phenomena, but at the same time, it has also brought about some urgent problems that need to be considered. One of them is how to examine the achievements in different research directions in a unified framework. In this paper, semiotics is regarded as a kind of meta-disciplinary analysis angle, and combined with the historical changes and development status of metaphor research,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general form and trend of metaphor research in the basic framework of semiotics.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哲学系、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金(09YJCZH109) 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行动计划资助
【分类号】:H0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永东;现代家族小说的“围城”叙事[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2 李雨峰;;版权制度的困境[J];比较法研究;2006年03期

3 刘铁芳;从独白到对话:传统道德教化的现代性转向[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1期

4 张宪荣,耿新颜;工业设计的符号学审视[J];包装工程;2002年03期

5 居阅时;文化哲学视野下的中国文化象征[J];长白学刊;2004年04期

6 赵志立;;网络文本的“互文”特征及意义[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7 冯宪光;《文心雕龙》的符号学问题[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8 经春秋;黎加厚;;教学系统化设计语义模型的建构[J];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04期

9 胡东飞;犯罪构成模型运作论[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10 贺阳;视觉符号与视觉经验[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肖飒;;从符号学角度看汉语的语言信息优势[A];云南省思维科学学会、云南省逻辑学会2007年联合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阎光才;识读大学:组织文化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金鹏;符号化政治——并以文革时期符号象征秩序为例[D];复旦大学;2003年

3 佘艳春;中国当代女性小说中的历史叙事[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王昊;意义的解码[D];复旦大学;2005年

5 康澄;文化生存与发展的空间[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6 张健康;媒介生态的失衡与调适[D];浙江大学;2006年

7 孙燕;后现代主义与反阐释理论[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8 颜湘君;中国古代小说服饰描写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9 林国华;意思表示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10 章恒筑;要件事实原论[D];四川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梅芳;论张爱玲小说中的西方形象[D];暨南大学;2003年

2 朱丽英;互文符号翻译方法探析——兼评韦利《论语》英译本[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3 李志华;杜夫海纳对审美对象和艺术作品类型的现象学描述[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年

4 杨立青;先锋小说与“个人性”之建构[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5 张力;权力·文本·消费——大众传媒的三维读解[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6 全峰梅;模糊的拱门——建筑性的现代性现象学考察[D];广西大学;2004年

7 王承教;菲斯克与庶民文化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8 汤红;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当代小说中的历史叙事[D];暨南大学;2004年

9 麻莉;对卢梭语言观的哲学反思[D];黑龙江大学;2004年

10 刘义昆;人民网观点频道新闻评论议题的流变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继红;张恒;;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2 高全;;论隐喻式思维写作[J];华章;2011年24期

3 颜志科;;模因论视角下隐喻的生成、发展与传播[J];外语学刊;2011年04期

4 庄亚欣;;隐喻——思维的方式、语言的结构[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年08期

5 苗丽;;网络语言中的隐喻现象研究[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8期

6 潘玉华;李顺琴;;隐喻理论对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启示[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1年04期

7 徐畔;;诗学视野中的隐喻认知立体透视[J];外语学刊;2011年04期

8 覃承华;郭小娟;陆巧玲;;隐喻三性:普遍性、经验性及规约性[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年08期

9 何婷;;认知视角下隐喻翻译的归化与异化——以《劳拉原型》译本为例[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1年09期

10 张继文;;历时性与共时性——汉日隐喻认知的对比研究[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彭增安;;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西方隐喻研究管窥[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2 杨成虎;;喻体的事件性[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于云玲;杨一博;;哲学视角中的隐喻——从修辞隐喻到认知隐喻[A];高教科研2006(下册:专题研究)[C];2006年

4 刘先宽;孙若红;;网络交流语的隐喻研究[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5 彭懿;;《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新论[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庄丽媚;;当代语言哲学的隐喻研究及其意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戴卫平;高艳红;;垂直方位词“上/下”“UP/DOWN”隐喻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戴卫平;高艳红;;垂直方位词“上/下”“UP/DOWN”隐喻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蒲松龄;;隐喻构建基本要素及其与隐喻理解效果的关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10 郑艳霞;;隐喻的认知阐释[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天津大学文法学院 李淑清;隐喻的修辞和认知功能分析[N];山西党校报;2011年

2 谭学纯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修辞学:“交叉学科”抑或“跨学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扬锦;汉语词汇隐喻的认知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2 徐慈华;选择与适应[D];浙江大学;2007年

3 王霜梅;汉语定中结构的认知隐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4 李艳芳;批评性语篇分析修辞视角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5 王松鹤;隐喻的多维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6 吴恩锋;基于经济报道标题语料库的概念隐喻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7 王小潞;汉语隐喻认知的神经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8 张继文;中日古典定型诗歌中隐喻的认知对比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9 陈家旭;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张玮;隐喻视角下的语篇连贯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洋;对隐喻本质的重新思考[D];长沙理工大学;2007年

2 彭静;诗歌隐喻的功能性解读及其认知理据[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3 李晓露;俄汉隐喻辞格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4 张兴华;中医术语隐喻研究[D];湘潭大学;2008年

5 姜秀明;汉语服饰成语的转喻和隐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秀珍;俄汉语时间隐喻认知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吴蓉花;两种隐喻解释的对比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宁翠兰;隐喻在构建语言世界图景中的功能[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9 胡琴;先秦汉语时间名词隐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10 吴晋;隐喻在科学交流与传播中的功能[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9598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9598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a04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