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试论北方口语中“等”类话语标记

发布时间:2018-06-06 23:38

  本文选题:话语标记 + 话题转接标记 ; 参考:《学术交流》2012年05期


【摘要】:北方口语中的"等"类话语标记包括"等"、"你等"、"等到"、"你等到"、"赶"、"你赶"等。话语标记"等"是由动词"等"虚化而来的,它经常与"你"、"到"等连用,因此"你等、等到、你等到"都演变为话语标记。同样,话语标记"赶"由动词"赶"虚化而来,由于经常与"你"连用,"你赶"也演变为话语标记。由于"等"、"赶"等话语标记功能相同,因此统称为"等"类话语标记。"等"类话语标记具有元语用功能、话题转接功能和语篇衔接功能,表现了说话人组织话语顺序的元语用意识。我们还把自然口语中的"等"类话语标记与书面语中的话题转接标记"至于"进行比较,指出二者之间的相同之处及分布上的细微差别,认为造成差别的原因在于适用语体的不同。
[Abstract]:In the spoken language of North China, the words such as "wait", "you rush" and so on are included. Discourse markers, such as "etc.", are formed by "empty" such as verbs. They are often used with "you", "to" and so on, so "you wait, wait" all evolve into discourse markers. Similarly, the discourse marker "rush" comes from the verb "rush", because it is often used with "you", "you rush" also evolves into a discourse marker. Because the functions of discourse markers such as "wait" and "rush" are the same, they are collectively called "equivalent" discourse markers. Similar discourse markers have meta-pragmatic functions, topic switching functions and textual cohesion functions, which demonstrate the metapragmatic awareness of the speaker's organizational discourse order. We also compare the "equal" discourse markers in natural spoken language with the topic transfer markers "as" in written language, and point out the similarities and subtl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reason for the difference lies in the different styles of application.
【作者单位】: 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JL 12512088)
【分类号】:H17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高增霞;自然口语中的话语标记“完了”[J];语文研究;2004年04期

2 王蕊;“对于、关于、至于”的话题标记功能和篇章衔接功能[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方环海;刘继磊;赵鸣;;“X了”的虚化问题——以“完了”的个案研究为例[J];汉语学习;2007年03期

2 张发祥;;英汉话语标记语语用功能对比[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3 张美兰;陈思羽;;清末民初北京口语中的话题标记——以100多年前几部域外汉语教材为例[J];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02期

4 董秀芳;;词汇化与话语标记的形成[J];世界汉语教学;2007年01期

5 方环海;刘继磊;;“完了”的虚化与性质[J];语言科学;2005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秀明;汉语元话语标记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卫清;表空间方向的“V着”类介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2 朴珍玉;“然后”一词的多角度分析[D];延边大学;2006年

3 蒋晓玲;“给”字句在篇章中的使用考察[D];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4 罗煌辉;“反而”的篇章连接功能及反递句式的历时演变[D];暨南大学;2006年

5 林莉铭;现代汉语“对”字结构的考察[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林丽姝;基于领域的介词理解及其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7 张淑婷;汉英语篇标记对比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周四贵;《金瓶梅》介词研究[D];贵州大学;2007年

9 宋静静;“关于”式话题句考察[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杨丹毅;“对于”类介词框架及相关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旺熹;汉语介词衍生的语义机制[J];汉语学习;2004年01期

2 冉永平;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学研究综述[J];外语研究;2000年04期

3 董秀芳;论“时”字的语法化[J];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1期

4 缪素琴;;话语标记语why的语用功能分析[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5 吴亚欣,于国栋;话语标记语的元语用分析[J];外语教学;2003年04期

6 李琳莹;介词“对”的意义和用法考察[J];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7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04期

8 唐斌;;话语标记语“其实”及其英译的语用功能探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年03期

9 冉永平;话语标记语well的语用功能[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10 江蓝生;;时间词“时”和“後”的语法化[J];中国语文;2002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小波;;话语标记“要说”探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6期

2 马云霞;;“看”与“X+看”的语法化与主观化[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3 赵琳;;指示代词“夫”与“这、那”的语法化比较及分析[J];大舞台;2011年06期

4 胡文静;;“你说”的语义演变及其引发的语用功能[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殷树林;;也说“完了”[J];世界汉语教学;2011年03期

6 殷树林;朱怀;;说征询标记“你说”[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6期

7 李秋杨;;“第一人称与内隐动词共现”结构语法化过程中的语义演变[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张国宪;卢建;;助词“了”再语法化的路径和后果[J];语言科学;2011年04期

9 王小穹;;新闻标题中的热门词“给力”[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殷树林;李君;;说征询标记“你看”[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安娜;侯敏;;基于传媒语言语料库的话语标记自动识别与消歧研究[A];内容计算的研究与应用前沿——第九届全国计算语言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殷治纲;李爱军;王霞;;“嗯”、“啊”类话语标记的语音学研究[A];2007’促进西部发展声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3 易美珍;;“我想”的语法化和功能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王安琛;;试论地方农村工作会议典型报告的语篇结构——以胶南市二零零五年农村工作会议为例[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董秀芳 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法化研究:争议与发展并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徐欣;基于语料库的英汉小说语篇中话语标记功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刘丽艳;口语交际中的话语标记[D];浙江大学;2005年

3 赵燕珍;赵庄白语参考语法[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4 李宇凤;汉语语用偏向问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年

5 刘瑾;汉语主观视角的表达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6 刘红妮;汉语非句法结构的词汇化[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7 张磊;汉英视觉动词语法化的认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8 刘禀诚;现代汉语代词组构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9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超;《杨澜访谈录》中的常用话语标记“然后”和“所以”[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杨天明;现代汉语换言类话语标记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3 孙廷廷;现代汉语回溯性话语标记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4 曹e鴈,

本文编号:19886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9886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d92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