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海外华人华侨对全球中文推广的参与——东南亚诸国华语汉语教科书之分析
本文选题:华人 + 华侨 ; 参考:《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年02期
【摘要】:海外华人华侨对教育的参与,除了经济与技术支援之外,还有不少人致力于发展各自的教育,包括设置各级各类学校,以此来努力保持他们自己宗教的、文化的、语言方面的认同感。探索华语或汉语教育在亚洲是怎样开展的,并通过华语和汉语的教育,到底想从表面上呈现什么形象、从潜在方面传达什么启示。为此,先概括东南亚各国的华语和汉语教育不断变化的情况,然后,作为深入考察华语和汉语教育含意的方法之一,尝试分析了亚洲各国使用的具有代表性和典型的华语及汉语教科书。分析的基本目的为,通过分析是否能够衡量该教科书与"中国"或"居住国"之间的距离;在分析内容上分以人物、地点和叙述内容三个方面维度。各国教科书分为"海外参与型"和"自主编纂型"两大类,并认为此两个类型是决定该教科书与"中华世界"之间距离的重要因素。
[Abstract]:In addition to economic and technical support, the overseas Chinese are engag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ir own education, includ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various schools at all levels,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ir own religious, cultural and linguistic identity. Explore how Chinese or Chinese education is carried out in Asia and through Chinese and Chinese In the end, the Chinese education, in the end, wants to show what image on the surface and what to convey from the potential. To this end, it first summarizes the changing situation of Chinese and Chinese education in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and then, as one of the methods to examine the implications of Chinese and Chinese education,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representative and typical of the Asian countries. The basic purpose of the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Chinese textbooks is to analyze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textbook and the "China" or the "country of residence", and to divide the contents into three dimensions: characters, places and narrative contents. The textbooks are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overseas participation" and "independent codification", and the two types are Determines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textbook and the "China world".
【作者单位】: 日本广岛大学教育学部;
【分类号】:H19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希文;“华侨”一词的由来[J];咬文嚼字;1999年06期
2 蔡苏龙;“华侨”的概念与定义:话语的变异[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3 郑昼堂;外籍华侨是什么人[J];咬文嚼字;1998年11期
4 广灵;坎坷的泰国华文教育[J];中外文化交流;1994年02期
5 周景高;;“华侨”一词从何而来[J];伴侣(A版);2002年07期
6 钱行;“日籍华侨”?[J];咬文嚼字;2003年08期
7 陶红;老挝的华文教育[J];东南亚纵横;2004年09期
8 梁培炽;美国华文教育发展新理念[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9 刘国鹏;意大利华人特色词汇宝典[J];世界博览;2004年05期
10 赵元孚;在香港热心推广普通话的陈和景先生[J];语文建设;1990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周晓云(作者单位:贵州省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处);关于规范与“汉”有关的几个词汇的思考[N];经济信息时报;2005年
2 瑞典瑞京中文学校 方达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3 记者 陈跃;全球华人少年美文总决赛昨开幕[N];扬州日报;2006年
4 岳渊如;语言是用来做什么的?[N];解放日报;2004年
5 赵岚 实习生 刘冰;新加坡:“讲华语,Cool!”[N];东方早报;2005年
6 惠铭生;从汉语成为“看客”想到希拉克的愤然离席[N];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
7 芮东莉;上海市召开2006年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全委会[N];语言文字周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李先爽 实习生 陈建锚;科学只说英语?[N];江苏科技报;2006年
9 潭江;从汉语的借词看融合[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10 本报记者 王谨邋孔晓宁 郑兴;以中文架设交流之桥[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明焕;战后印支三国华文教育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2 范启华;教育菲化案及其对菲律宾华文教育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3 朱辉;泰国北部山区华人村落语言运用调查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刘华斌;冷战后印尼华文教育发展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5 许丽珊;多语接触下马来西亚华人的语码转换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6 何伟前;新加坡教会学校华文教学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7 张赛英;关于印尼城市中文名称的命名分析[D];暨南大学;2007年
8 朴贵花;语言接触所致的语言变异个案调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9 韩瑞凤;冷战后菲律宾与泰国华文教育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10 徐静;对HSK三、六级发证标准的验证性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0051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005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