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涵语境中内嵌句事件时间的照应性
本文选题:时间性照应 + 内嵌句 ; 参考:《现代外语》2012年01期
【摘要】:本文以Partee、Abusch和Higginbotham等与时态照应相关的理论研究为依据,论证汉语内涵语境中内嵌句事件时间的照应性,并分析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研究表明,汉语内嵌句事件时间也具有照应性,并且受主句时间指称的确定性、内嵌句情状类型、从句时间作用语的逻辑域以及篇章类型等因素的影响。总体而言,汉语内嵌句时间指称的照应性较英语弱,受内嵌结构因素的影响也较少。另外,汉语时间指称的解读常受句外语境因素的制约。
[Abstract]: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tense anaphora, such as Parteeen Abusch and Higginbotham,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e anaphora of inline event time in the context of Chinese connotation, and analyz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inline event time in Chinese is also anaphoric and influenced by the determinacy of the temporal reference of the subject sentence, the type of the inline clause, the logical field of the clause temporal role and the text type. In general, the anaphora of Chinese inline time reference is weaker than that of English, and it is less influenced by embedded structure factors. In additi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temporal reference is often restricted by the external contextual factors.
【作者单位】: 浙江理工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
【分类号】:H03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胡建华,潘海华;NP显著性的计算与汉语反身代词“自己”的指称[J];当代语言学;2002年01期
2 龚千炎;现代汉语的时间系统[J];世界汉语教学;1994年01期
3 刘勋宁;现代汉语句尾“了”的语法意义及其解说[J];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03期
4 陈振宇,陈振宁;怎样计算现代汉语句子的时间信息[J];中文信息学报;2005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振宇;现代汉语时间系统的认知模型与运算[D];复旦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迅;“形容词+动态助词‘了’”结构的多角度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
2 张杰;英汉语反身代词长距离非句法照应[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3 金立鑫;现代汉语"了"研究中"语义第一动力"的局限[J];汉语学习;1999年05期
4 张黎;界变"论——关于现代汉语"了"及其相关现象[J];汉语学习;2003年01期
5 李铁根;不"、"没(有)"的用法及其所受的时间制约[J];汉语学习;2003年02期
6 谭春健;句尾“了”构成的句式、语义及语用功能[J];汉语学习;2004年02期
7 孙志祥,丁锡芬;汉语句尾助词“了”英译中的“时”的问题——以《骆驼祥子》两种英文译本为例[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8 金立鑫;词尾“了”的时体意义及其句法条件[J];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01期
9 彭小川,周芍;也谈“了_2”的语法意义[J];学术交流;2005年01期
10 周慧先;汉英动词“时”和“体”的比较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赵立江;;外国留学生使用“了”的情况调查与分析”[A];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6年
2 金立鑫;;“着”“了”“过”时体意义的对立及其句法条件[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3 Shuk Man WONG;Kam-Fai WONG;;A Framework for Modeling and Representing Temporal Discourse Structure[A];Proceedings of 2005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and Knowledge Engineering[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贤清;朱子语类副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宋文辉;现代汉语动结式配价的认知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胡清国;否定形式的格式制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4 尚新;语法体的内部对立与中立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彭育波;“V1着V2”结构多角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朝格吉乐玛;“时”概念的蒙汉语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朴珉秀;现代汉语方位词“前、后、上、下”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8 阮桂君;宁波方言语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孙英杰;现代汉语体系统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10 罗晓英;现代汉语假设性虚拟范畴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佳欢;对情状体假说的检验——中国学生一般过去时的习得[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3年
2 谭春健;动态助词“了”的使用规律与认知解释[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3年
3 谢翠玲;程度量主观性及副词“太”的相关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4 周丽萍;程度副词对VP的选择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5 任蓉;英汉“遍及性/非遍及性”语义表达对比[D];延边大学;2003年
6 朴得环;“动好(了)” 结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7 袁莉容;现代汉语句子时间语义范畴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8 唐娟华;山东方言动词的完成体[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9 张庆文;现代汉语名词谓语句的句法语义分析[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10 黄春丽;突显原理与“了”的认知分析[D];重庆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孔令达;;动态助词“过”和动词的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5年03期
2 卢英顺;现代汉语中的“延续体”[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3 王丽欣;现代汉语助词“了、着、过”与俄语动词体的比较研究[J];北方论丛;2002年06期
4 胡树鲜;“了”与附加成分同现现象探求[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5 丁加勇;“着”的结构自足功能[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6 丁加勇;说“着”的持续义[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7 郭彦成,洪淼;现代汉语完句成分研究[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8 丁加勇;V_1着V_2结构的语义框架[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9 吴启主;汉语动词重叠问题杂议[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10 许艳丽;虚词“了”的用法分析[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邓守信;;汉语动词的时间结构[A];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8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陈前瑞;汉语体貌系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2 尚新;语法体的内部对立与中立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胡培安;时间词语的内部组构与表达功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彭利贞;现代汉语情态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万莹;否定副词“不”和“没(有)”的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贾红霞;现代汉语“NP+时量短语(+了)”结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3 吴春相;现代汉语时体与连续动作连动式[D];延边大学;2003年
4 袁莉容;现代汉语句子时间语义范畴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5 曹敏;汉语表达“过去”的手段[D];四川大学;2004年
6 张亚明;汉语形容词的情状类型及句法选择[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7 陈国良;现代汉语时制表达及相关问题[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王锦玉;情状类型和句法结构对日本留学生习得汉语体标记“了”的影响[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9 曾少波;“没有VP之前”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饶宏泉;汉族儿童语言时体习得[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0103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010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