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动词”的反思:问题和对策
本文选题:名动词 + V-ing形式 ; 参考:《世界汉语教学》2012年01期
【摘要】:朱德熙先生建立的"名动词"类别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标准不好把握,范围难以确定;二是导致理论上矛盾,体系上不一致。标准可以进一步明确和改进,比较严重的问题是"名动词"的定位最终导致放弃"汉语动词做主宾语的时候没有转化为名词"的立场,违背朱先生一贯看重和坚持的"简单性原则"。本文指出,"名动词"和英语的"V-ing形式"并不是对当的同类现象,英语所有的动词都有"V-ing形式",而"名动词"只是汉语动词中的小部分,汉语里跟英语的"V-ing形式"对当的不是"名动词"而是整个"动词"类。我们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对策是两条:一,确立汉语"名动包含"的模式;二,首先用单音双音来区分动性强弱不同的动词。
[Abstract]:There are two problems in the category of "noun verb" established by Mr. Zhu Dexi, one is that the standard is difficult to grasp and the scope is difficult to determine; the other is that it leads to contradiction in theory and inconsistency in system. The criterion can be further clarified and improved. The more serious problem is that the positioning of the "noun verb" eventually leads to the abandonment of the position that "the Chinese verb is not transformed into a noun when it is the subject and object of the verb." Contrary to the "principle of simplicity" which Mr. Zhu has always valued and adhered to. It is pointed out in this paper that "noun verb" and "V-ing form" in English are not synonymous with each other. All verbs in English have "V-ing form", while "noun verb" is only a small part of Chinese verbs. The V-ing form in Chinese is not the noun verb, but the whole verb class. There are two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 one is to establish the mode of "noun verb inclusion" in Chinese, and the other is to distinguish the verb with strong or weak verb with single tone and double syllable.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分类号】:H14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强;;《论语》单音节形容词研究[J];毕节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2 陆丙甫;;动词名词兼类问题——也谈汉语词典标注词性[J];辞书研究;1981年01期
3 郭锐;表述功能的转化和“的”字的作用[J];当代语言学;2000年01期
4 司富珍;中心语理论和汉语的DeP[J];当代语言学;2004年01期
5 熊仲儒;以“的”为核心的DP结构[J];当代语言学;2005年02期
6 张高远;"名物化":一桩旷日持久的语坛"公案"[J];闽江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7 鹿荣;教学语法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回顾[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02期
8 张国宪;;单双音节动作动词充当句法成分功能差异考察[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3期
9 陈庆汉;“N的V”研究综述[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2期
10 陈庆汉;20世纪“N的V”短语研究评析[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陆俭明;;对“NP+的+VP”结构的重新认识[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冬梅;现代汉语动名互转的认知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李晋霞;现代汉语定中“V双+N双”结构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3 徐阳春;关于虚词“的”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于红岩;《元曲选》状态形容词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5 王仁强;认知视角的汉英词典词类标注实证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6 张景霓;毛南语动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7 闻静;汉藏语系“的”字结构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8 丁建川;《世说新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9 赵小东;句法规范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10 高航;现代汉语名动互转的认知语法考察[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宁;[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2 罗茵;“X的VP”结构的语法、语义、语用特点和相关问题[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3 张莉莉;现代汉语V_1+V_2动宾结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4 水野江文;“X+的+VP”结构考察[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
5 刘春卉;“动+名”偏正结构形成原因的考察[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6 李振中;单项定语的性质与“的”字的隐现[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7 朱玉彬;[D];安徽大学;2003年
8 许红花;HSK甲级词中的兼类词研究[D];延边大学;2004年
9 柳荣军;汉语话题研究[D];广西大学;2005年
10 陈力;“被”和“让”表被动的句法语义对立及其功能解释[D];南开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丙甫;;动词名词兼类问题——也谈汉语词典标注词性[J];辞书研究;1981年01期
2 郭锐;表述功能的转化和“的”字的作用[J];当代语言学;2000年01期
3 端木三;汉语的节奏[J];当代语言学;2000年04期
4 冯胜利;论汉语“词”的多维性[J];当代语言学;2001年03期
5 王洪君;音节单双、音域展敛(重音)与语法结构类型和成分次序[J];当代语言学;2001年04期
6 吴长安;;“这本书的出版”与向心结构理论难题[J];当代语言学;2006年03期
7 朴重奎;单个动词作主语的语义语法考察[J];汉语学习;2003年06期
8 石定栩;;区分名词与动词的标准、方法及后果[J];汉语学习;2007年04期
9 王冬梅;;动词的控制度和谓宾的名物化之间的共变关系[J];中国语文;2003年04期
10 陆俭明;;对“NP+的+VP”结构的重新认识[J];中国语文;2003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冬梅;现代汉语动名互转的认知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沈家煊;;“名动词”的反思:问题和对策[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2 晓春;;《清语易言》的语言学价值[A];满学论丛(第一辑)[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曾令香;元代农书农业词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聂云;古代汉语名动词类转变的多角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杜朝科;《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兼类词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3 陈芙;现代汉语两种黏合式名词性结构:“VN_1N_2”、“N_1VN_2”[D];河南大学;2010年
4 李丽娜;行为内容结果义动名兼类分歧词考察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5 饶贵平;《太平经》名词动词转用现象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6 张义英;现代汉语形式动词的修饰语及宾语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7 裘洁;基于语料库的形式动词研究及其对汉语国际教育的启示[D];浙江大学;2011年
8 孙焕焕;汉语中“有+VP”结构的语法化[D];河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0155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015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