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要不是P,就Q”的语用条件

发布时间:2018-06-16 02:41

  本文选题:“要不是P + 就Q” ; 参考:《汉语学习》2012年06期


【摘要】:"要不是P,就Q"的语用条件可以从语用意图、信息类型、使用语境等方面分析。从语用意图看,该句式常用于表达"庆幸"(或兼"感谢")、"惋惜"、"责怪"这几种心理;从信息传递的类型看,"要不是P"和Q大多数都是可推断信息,只有少数属于未知信息,个别属于半可推断信息;从使用语境看,总体上,上文与句式间存在着转折、因果、顺承和解说四种语义关系类型。该句式语用条件各因素内部存在着明显的频率差异。本文试图对其成因以及一些相关现象作出解释。
[Abstract]:The pragmatic conditions of "Q on Q" can be analyzed in terms of pragmatic intention, information type, context and so 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gmatic intention, this sentence is often used to express "grateful" (or "thanks", "regret", "blame") psychology; from the type of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if not P" and "Q" are inferred information, only a few belong to unknown inform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sing context, there are four types of semantic relations between the above and the sentence pattern: causality, conformability and explanation. There are obvious frequency differences within the pragmatic conditions of this sentence pattern.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ain its causes and some related phenomena.
【作者单位】: 莆田学院中文系;
【分类号】:H146.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马明艳;;“要不是”句式的三维考察[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2 张斌;蕴涵、预设与句子的理解[J];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方珠;论社交指示的翻译[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2 胡河宁;;组织意象图式中的组织传播隐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3 张志宏;董粤章;;习语演进的认知诠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4 周有斌;“不是A,就是B”句表述对象的数量及作用[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5 李国庆;现代汉语的“不是P,也是Q”复句[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6 王扬;语用预设的特征及其认知阐释[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7 徐宏亮;称呼语的社交指示功能[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8 任风雷;;隐喻意识,隐喻能力和二语习得[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9 李建军;复数第一人称代词的功能指称[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10 宋然然;;语用层面的象似性考察[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锐;;语义等值和汉语虚词的意义分析[A];和谐社会:社会公正与风险管理——2005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下卷)[C];2005年

2 游淑芬;;值得推荐的一本工具书——1995年新版《汉英词典》[A];第二届全国双语词典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1996年

3 向朝红;;英汉词典语用信息处理现状的调查及分析[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4 Yu Junping;英汉双语词典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英文)[A];亚洲辞书学会第一届年会论文集[C];1999年

5 于伟昌;;汉译外来语言学术语标准化的必要性及其原则[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6 李明;;词典中的语用义及其局限[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7 崔冰清;;参见的认知研究[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8 杨文秀;;英语学习词典中的语用信息——从LDOCE2到LDOCE4[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9 杨文秀;;学习词典中的模糊限制语[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武继红;;论学习词典中隐喻对搭配形成的影响——基于认知语义学的搭配研究[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东晶;俄汉代词指示语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2 牛保义;相信和怀疑:附加疑问句认知研究[D];河南大学;2002年

3 梁敬美;“这-”、“那-”的语用与话语功能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4 郭裕建;语感及其心理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5 胡健;逆证推理与言语理解[D];复旦大学;2003年

6 张金桥;汉语句子理解中语言表达的命题表征项目互换效应[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徐默凡;现代汉语工具范畴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姜玲;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9 王道英;“这”、“那”的指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10 聂仁发;现代汉语语篇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业兵;从语境角度考察词义演变的规律[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2 周漓云;从语境角度分析英汉互译中语言的得体[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张焰明;《简·爱》两个译本评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4 李芳;论商务谈判中的礼貌语言策略[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5 李怀奎;语用能力与礼貌原则[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6 张林雅;翻译的语用观[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7 张建华;英汉呼语对比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8 王蕾;模糊语言及其翻译[D];广西大学;2001年

9 徐云知;近20年语感及语感教学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10 徐萍;[D];苏州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张学成;再论复句语义的三种关系[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5期

2 郑贵友;关联词“再说”及其篇章功能[J];世界汉语教学;2001年04期

3 袁毓林;;从焦点理论看句尾“的”的句法语义功能[J];中国语文;2003年01期

4 杨亦鸣,徐以中;副词“幸亏”的语义、语用分析——兼论汉语“幸亏”句相关话题的形成[J];语言研究;2004年01期



本文编号:20248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0248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443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