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文化语境对委婉语转换的影响
本文选题:委婉语 + 语境 ; 参考:《学术交流》2012年10期
【摘要】:语言与文化具有紧密的联系,语言的理解及转换离不开文化。随着语际转换中的"文化转向"加剧,文化语境在语际转换中的影响作用日益突显,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语际转换已经成为热点。委婉语是人类语言中的一个共有现象,不同语言中的委婉语既具有共性,同时又具有各自独特的文化表征,这给委婉语的语际转换带来了很大困难。委婉语的语际转换要更多地依赖文化语境,依赖历史文化背景、社会规范和习俗及价值观等,这些都是文化语境的重要内容。在委婉语的语际转换中,必须要注重文化语境,深刻意识到不同文化语境对委婉语语际转换的重要影响,准确把握委婉语的语用功能意义,采用多种语言转换策略,切实表现委婉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委婉语的语际转换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研究领域,必须从语用、文体、文化等方面出发,多角度、多层面地看待委婉语语际转换问题,以把握其转换的适度性,提高委婉语转换的效果和质量。
[Abstract]:Language and culture are closely related, language understanding and transformation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culture. With the intensification of the "cultural turn" in the interlingual transformation,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context on the interlingual transformation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and the study of interlingual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cultural perspective has become a hot topic. Euphemism is a common phenomenon in human language. Euphemism in different languages has both commonness and unique cultural representation, which brings great difficulties to the interlingual transformation of euphemism. The interlingual transformation of euphemism depends more on cultural contex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social norms, customs and values, all of which are important contents of cultural context. In the interlingual transformation of euphemism, we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ural context, deeply realize the important influence of different cultural context on the interlingual transformation of euphemism, grasp the pragmatic function of euphemism accurately, and adopt a variety of linguistic transformation strategies. Practical expression of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euphemism. The interlingual transformation of euphemism is a very complex research field. It is necessary to look at the interlingual conversion of euphemism from the aspects of pragmatics, style, culture, and so on, in order to grasp the appropriateness of its conversion. Improve the effect and quality of euphemism conversion.
【作者单位】: 齐齐哈尔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2010年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11552315) 齐齐哈尔大学青年教师资助项目(2010W-Z08)
【分类号】:H03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张敬;;对文化语境的认知与广告语篇的英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9年02期
2 汪成慧;从心理特征看俄汉语中的委婉语[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03期
3 王沈慧;;文化语境下的翻译研究——评《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J];当代外语研究;2010年06期
4 彭文钊;委婉语——社会文化域的语言映射[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5 凌文辁,郑晓明,方俐洛;社会规范的跨文化比较[J];心理学报;2003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兵;浅析跨文化交际[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2 卞福英;;中国古典诗歌中地名意象的英译[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3 相华利;汉英动物文化对比及翻译[J];华东冶金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4 汤九华;英语身势语与英语教学[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5 马玉梅;跨文化交际与大学英语教学[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6 朴金凤;;试析委婉语的语用动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7 孙锐;;英语委婉语的顺应性动态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8 杨樱;;浅谈英汉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与翻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4期
9 李佳;;中德委婉语比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10 梅勇;;语用失误与外语教学[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张娜;;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五辑)[C];2010年
2 唐绪红;;On Culture Education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3 盛培林;;双语词典编纂与跨文化研究[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傅维贤;;对比与双语词典[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金明;;对英汉“文化限定词语”的思考[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6 嵇德全;;论英汉比喻翻译中的等值与文化差异[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第6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07年翻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王惠;;英汉习语文化特征差异对比浅析[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夏凡雨;;试论现代化转录因子约束创新增强子[A];地区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第二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云才;文本意义的诠释与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高玉兰;解构主义视阈下的文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杨雪莲;传播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龙晓枫;消费者规范理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陈伟娜;企业员工职场欺负内容结构及相关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6 潘震;中国传统情感英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余娟;从语言学习到文化理解[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毛志文;结构诗学与诗歌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9 高少萍;话语伦理学观照下的委婉语传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10 刘晓玲;人际关系管理理论视角下《红楼梦》委婉语语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振;关联—顺应理论视角下茅盾作品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梁静;汉西数词对比分析及汉语数词的西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孙瑞;朱生豪翻译风格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顾铮;英汉比喻类颜色词语对比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肖艳;文学翻译中的误译问题[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李娟;杨必译《名利场》中“good”一词的具体化译法批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雷鸣;委婉语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邵磊;大连时尚店名的社会语言学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石霖;俄汉委婉语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谷春娜;唐宋诗词颜色意象及其翻译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磊;俄汉委婉语的异同[J];俄语学习;2000年04期
2 张向阳;语言禁忌现象的立体透视[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3 李淑霞,孙凯;对比俄汉语中一组常见的委婉语[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4 谢建平;含蓄—广告语言创意及翻译中的特色标记[J];中国科技翻译;2002年02期
5 丁昕;俄语中的委婉词语[J];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1987年01期
6 李国庆;;从文化语境层面谈押头韵广告语篇的翻译策略[J];外语学刊;2008年01期
7 汪滔;克服重重文化障碍——再谈涉外广告翻译[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8 曾立;广告翻译与认知语境[J];外语教学;2003年04期
9 彭文钊;委婉语——社会文化域的语言映射[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10 凌文辁,方俐洛,艾尔卡;内隐领导理论的中国研究——与美国的研究进行比较[J];心理学报;1991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文忠;委婉语信息及其语境解读[J];外语学刊;2000年01期
2 崔永杰;;英汉委婉语的对比[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3 吴俊;;电影语言中委婉语的认知分析[J];电影评介;2008年03期
4 薛维;鲁晓霞;;民族文化中委婉语的对比研究[J];科技资讯;2008年24期
5 郝恩香;;论委婉语的文化认知及交际策略[J];三江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年Z2期
6 刘丽智;;委婉语的语用特征与影响因素[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7 于连水;;略论英汉委婉语的文化意蕴对比[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8 李育卫;英汉委婉语的文化透视[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9 林丽芳;委婉语的语用价值考察[J];龙岩师专学报;1998年03期
10 徐莉娜;跨文化交际中的委婉语解读策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邱林林;;委婉语功能的语用学研究[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2 盖飞虹;;英汉委婉语对比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吴艳;;环保委婉语初探[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邱林林;;委婉语的翻译与动态对等理论[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5 张芬;;委婉语:礼貌视角下的有意不合作[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艾妮;;谏劝中委婉格运用的“源”与“流”初探[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曹承弼;;语境分类及其作用的初步探索(英文)[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8 张锁通;;论广告语言与社会文化[A];河北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7年
9 徐英;;新闻翻译中的框架重构问题[A];全国首届翻译硕士(MTI)教育与翻译产业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9年
10 谭慧敏;左飚;;词汇语义、认知心理与社会文化—由同志的词义演变调查所引发的思考[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 赵念渝;警惕语境翻译中的“偷梁换柱”[N];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漳州话的禁忌语和委婉语[N];闽南日报;2009年
3 孙琴;谈汉语教学中举例的趣味性[N];语言文字周报;2008年
4 ;谁在为新词酷语的流布推波助澜[N];北京日报;2007年
5 浙江大学 施旭;究竟什么是“话语”和“话语研究”?[N];社会科学报;2008年
6 居延安邋宋怀强 吴洪林;跨语沟通: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跨世纪话题[N];文汇报;2007年
7 著名作家 王蒙邋崔丹丹 陈晓春 整理;语言的功能和陷阱[N];新华日报;2008年
8 闫廷亮;古代“万岁”一词含义的演变[N];中国文化报;2010年
9 杨立英;如何应对“网络语言”的挑战?[N];中国教育报;2006年
10 郭贵春;语义分析方法论的核心及其战略转向[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晓玲;人际关系管理理论视角下《红楼梦》委婉语语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2 刘强;先设消解机制的分析[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3 陈丽江;文化语境与政治话语[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4 邵军航;委婉语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5 戴晓雪;汉语称呼中的“代位”现象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6 尉万传;幽默言语的多维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7 徐小婷;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称谓词语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8 盛若菁;基于语义的比喻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9 陈海庆;语篇连贯:言语行为模式[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解正明;基于社会认知的汉语有标记构式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永红;从顺应论角度论委婉语翻译[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 刘爽 ;[D];安徽大学;2003年
3 冯丽;顺应理论视角下的委婉语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董宇;委婉语社会语言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霍中惠;原型理论与概念整合理论对委婉语的互补性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6 贾延纳;委婉语交际的认知语用分析[D];西南大学;2010年
7 吴毅琼;概念整合理论对委婉语的解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王丽敏;英汉委婉语对比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9 王冬梅;英汉语中“疾病与伤残”委婉语的概念隐喻对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10 姜凤;俄英汉三语中委婉语的语用对比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0251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025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