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平遥方言的助词“动”和“嗓”

发布时间:2018-06-20 00:27

  本文选题:平遥方言 + “动” ; 参考:《语文研究》2012年02期


【摘要】:文章认为,平遥方言的"动"可以作表示时间意义的助词,其所在句子可以表述未然事态、惯常性事态和已然事态。"动"所在小句的背景化是其演变为时间助词的主要原因。"嗓"表示时间时与"动"在语义功能和分布上存在不同。"嗓"由时间助词演变为表示假设的语气助词,并进一步演化为话题标记。与假设助词"唠"不同的是,"嗓"具有表达虚拟语气的功能。平遥方言中"动唠"和"嗓"的语义演变具有类型学意义,进一步印证了"时间义→假设义→话题标记"这一具有共性意义的语义演变路径。
[Abstract]:The article holds that the "action" in Pingyao dialect can be used as an auxiliary word to express the meaning of time, and the sentence in which it is located can be used to express the situation before, the usual state of affairs and the existing state of affairs. " The background of the clause is the main reason for its evolution into a temporal auxiliary.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semantic function and distribution between time and movement. "Sang" evolved from a temporal auxiliary into a hypothetical modal auxiliary, and further evolved into a topic marker. Unlike the hypothetical auxiliary word "chat", the "throat" has the function of expressing subjunctive mood. In Pingyao dialect, the semantic evolution of "Li-liao" and "Sang" is of typological significance, which further confirms the semantic evolution path of "temporal meaning hypothesis and topic marker".
【作者单位】: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天津师范大学博士基金(项目编号:52WW1112)的资助
【分类号】:H17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沈家煊;;“有界”与“无界”[J];中国语文;1995年05期

2 江蓝生;;时间词“时”和“後”的语法化[J];中国语文;2002年04期

3 李秉震;;“说”类话题转换标记的语义演变[J];中国语文;2009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洁;;合肥话派生式“子”缀词初探[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2 葛婷;;协同副词“一起”与“一齐”可替换度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3 姜海艳;;事物,行为,性质三大词类范畴的同源关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4 张德新;;安康方言的南北融合现象——汉语语音演变的方言证据[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6期

5 张德新;;陕西汉阴蒲溪方言音系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6 孙立新;;关中方言的“的”字以及与之有关的几个问题[J];安康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7 赵桃;;安康城区方言新、老派之间的词汇差异[J];安康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8 杨海蓉;;白河仓上方言的词汇和语法[J];安康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9 李文娟;;镇安云镇方言中的“子”尾词[J];安康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10 杨海蓉;;白河仓上方言体貌特征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赵金铭;;外国人语法偏误句子的等级序列[A];对外汉语研究的跨学科探索——汉语学习与认知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王恩旭;;平遥尹村话单字声调的实验分析[A];第八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暨庆贺吴宗济先生百岁华诞语音科学前沿问题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祝东平;高彦怡;;副词“就”的释义[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梁银峰;;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语法问题札记[A];中国的立场 现代化与社会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9年

5 黑维强;;晋语与唐五代西北方言亲缘关系词汇例举[A];百年敦煌文献整理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军;论外宣翻译中语义与风格的趋同及筛选机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刘艳红;唐五代方位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王欣;汉日否定表达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谷峰;先秦汉语情态副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彭吉军;《论语》话题结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刘志富;现代汉语领属性偏正结构及其相关句法现象[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余成林;汉藏语系语言存在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贞彦;山西文水(裴会村)话语音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2 代国英;邢台方言的“子”尾词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敏;“的字结构”与“の字结构”的异同考察[D];南昌大学;2010年

4 刘静;山西大同方言的实词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仝秋红;博爱方言的代词系统[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6 寇金凤;动词后带“过”的“把”字句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7 李俊丽;留学生存现句习得调查与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平;苍溪方言体貌范畴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9 仝欣;中古阳声韵字在现代汉语方言中的演变初探[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周美庄;《全宋文》江浙文人用楙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2 曹国安;“时”可表示假设[J];古汉语研究;1996年01期

3 李晋霞;论话题标记“如果说”[J];汉语学习;2005年01期

4 胡明扬;;《老乞大》复句句式[J];语文研究;1984年03期

5 方梅;;北京话句中语气词的功能研究[J];中国语文;1994年02期

6 方梅;;汉语对比焦点的句法表现手段[J];中国语文;1995年04期

7 江蓝生;;时间词“时”和“後”的语法化[J];中国语文;2002年04期

8 江蓝生;;跨层非短语结构“的话”的词汇化[J];中国语文;2004年05期

9 罗耀华;牛利;;“再说”的语法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年01期

10 贺阳;汉语完句成分试探[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杨;;从隐喻的社会修辞功能看网络流行语的基本语义功能[J];铜仁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2 朱怀;;现代汉语处所宾语句的语义及论元实现[J];语文学刊;2011年13期

3 王小穹;;《朱子语类》中“只是”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汉字文化;2011年03期

4 唐雪凝;张金圈;;表感叹性评价的“这NV的”构式分析[J];语言科学;2011年02期

5 帅志嵩;;“杀”的语义演变过程和动因[J];语言科学;2011年04期

6 何继军;;《祖堂集》“其+N/NP”格式中“其”的功能及流变[J];古汉语研究;2011年02期

7 赵霞;;名物化隐喻与经验的重构[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8 李翼;;汉法语言教学对比原理[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年12期

9 董淑慧;周青;;贬责感叹和褒扬感叹的语义结构和语用功能——以“好你个+NP”为例[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岳中奇;;方式介宾状语的语义特征与变体类别[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宗守云 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语言研究创新重事实、现象、理论与应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胜寒;从“斑鸠的故事”说起[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俊和;现代汉语“X+们”的语义功能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2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刘俊莉;“是”字存在句的表义模式及量类型研究[D];武汉大学;2006年

4 钱兢;面向对韩汉语教学的“还”类副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5 王永超;元明时期汉语代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6 刘辉;现代汉语事件量词的语义和句法[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7 卜雅娜;明清以来汉语介词的演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周芍;名词量词组合的双向选择研究及其认知解释[D];暨南大学;2006年

9 周娟;现代汉语动词与动量词组合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10 李恩华;“V到+NP、V在+NP”的句法语义汉韩对比研究及其理论应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婷;“怎么着”相关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沈强;论介词短语“在+处所”的语义功能和句法生成[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3年

3 罗庆云;《诗经》介词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4 苏娟;<韩非子>介词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5 廖金波;《红楼梦》中的人称代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6 陈家隽;现代汉语致使性重动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7 侯巍;汉语否定虚拟条件句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8 李美妍;“V+个+N”结构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9 张明宇;汉字“好”的语义功能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10 呼叙利;语义指向理论探索[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0420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0420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c92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