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名词“类指”义的认知假设
本文选题:名词 + 类指 ; 参考:《语言教学与研究》2012年04期
【摘要】:本文尝试提出名词类指义的认知假设,即名词的类概念源自人们对相关个体人或动物的属性和特征的观察、体验和认识,形成于对个体人或动物共享属性和特征的概括和抽象。研究发现,"一+量词+名词"的类指义是自下而上指称;光杆名词的类指义是自上而下指称。"一+量词+名词"的"类指"义凸显的是个体;光杆名词的"类指"义凸显的是整体。"一+量词+名词"的"类指"义可以视为直接情境植入;光杆名词的"类指"义可以看作是一种间接情境植入。
[Abstract]:This paper attempts to put forward the cognitive hypothesis of noun category meaning, that is, the concept of category of nouns is derived from the observation, experience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attribut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dividual person or animal concerned, and is formed by the generalization and abstraction of the shared attribut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dividual person or animal. It is found that the category meaning of a classifier noun is a bottom-up reference, and the category meaning of a bare noun is a top-down reference. The category meaning of a classifier noun highlights the individual; the category meaning of a bare noun highlights the whole. The category meaning of a classifier noun can be regarded as direct situational implantation, while the category meaning of bare noun can be regarded as an indirect situational implantation.
【作者单位】: 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英语语言文学研究中心/河南大学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所;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周北海;概称句本质与概念[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伯江;;功能语法与汉语研究[J];语言科学;2005年06期
2 陈玉洁;;联系项居中原则与N1 VN2(NP)结构[J];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02期
3 刘正光;;宾语隐形时的语义与语用特征[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年01期
4 刁世兰;;光杆NP的指称性质及其句法分布[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5 王珏;体词的陈述性与非个体性[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6 储泽祥;“十五”期间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J];汉语学习;2005年01期
7 龙涛;名词类指、个指的语息表达与名词次范畴(一)——名词类指信息与类别义名词[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8 解正明;北京话认知称谓名词特点及其社会成因[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年06期
9 范晓;;语用的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J];语言科学;2006年01期
10 张立英;;概称句的语义解释及形式化比较研究[J];哲学动态;2006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颜红菊;现代汉语复合词语义结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2 黄莹;对表征中国社会的话语的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年
3 王广成;汉语无定名词短语的语义特征:指称和量化[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4 刘安春;“一个”的用法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5 李杰;不及物动词带主事宾语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6 彭锦维;现代汉语受事前置句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7 刘伟;现代汉语代词隐现的动态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8 文卫平;英汉驴子句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9 解正明;基于社会认知的汉语有标记构式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贺文平;湘乡(壶天)话中“柣+名”结构研究[D];延边大学;2006年
2 仓晓敏;汉语名词性成分的无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覃东生;宾阳话语法研究[D];广西大学;2007年
4 刘海燕;崇明方言的指示词系统和指示范畴[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5 陈景元;“VO_1要VO_2”句式的多角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尹慧;汉语“[(一)(量)]名”结构及其英语对应形式的研究[D];延边大学;2005年
7 陈爽;近代汉语中指示代词“这/那”组合形式的历时演变[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于海珍;指称信息的不确定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郭莹;现代汉语双宾和与格句式的用法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石毓智;论汉语的结构意义和词汇标记之关系——有定和无定范畴对汉语句法结构的影响[J];当代语言学;2002年01期
2 王红旗;功能语法指称分类之我见[J];世界汉语教学;2004年02期
3 方梅;;指示词“这”和“那”在北京话中的语法化[J];中国语文;2002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王红旗;;也谈类指(提要)[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2 于海江;;理论对词典编纂的指导作用[A];第二届全国双语词典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1996年
3 杨波;戴胜海;;英汉机器翻译中“OF-短语”的理解与翻译[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李素秋;;汉维名词在多重定语中的分布顺序及其理据[A];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第10届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广成;汉语无定名词短语的语义特征:指称和量化[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2 樊长荣;汉英有定性制约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3 任永军;先秦汉语的意合语法及其发展[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知恩;量词的跨语言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5 卢鑫莹;现代汉语光杆名词语义的认知语法研究:情境植入视角[D];河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仲崇涛;类指现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1年
2 张瑞萍;“X男/女”语族探微[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3 朱海娟;《孟子》指同表达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4 李芳丽;汉语光杆名词短语的语义分析[D];湖南大学;2007年
5 李芳芳;指人“的”字短语的句法语义语用分析[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6 许秋莲;衡东新塘方言量名结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陈永芳;现代汉语非量化名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杨稼辉;论汉语中的性质形容词与状态形容词[D];湖南大学;2010年
9 张磊;多维视域下的指类句语用功能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0420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042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