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外语定量研究中的效应幅度
本文选题:效应幅度 + 效应度 ; 参考:《现代外语》2012年04期
【摘要】:效应幅度在使用推断统计方法的研究报告中的重要性不亚于显著性水平。继外语学界首篇呼吁重视效应幅度的论文之后,本文从实用的角度讨论常见的参数和非参数推断统计结果的效应幅度之算法,提出若干操作上的注意事项,并强调效应幅度具有算法多样化的特点。效应幅度与显著性水平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相互补充而非取代彼此,研究者在汇报和解释推断统计结果时应充分重视两者。我国的外语研究统计学书籍宜早日引入效应幅度的内容。
[Abstract]:The magnitude of effects is as important as significance in studies using extrapolated statistical methods. Following the first paper in the field of foreign languages calling for attention to the effect rang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lgorithms of the common parameter and non-parametric inference statistical results of the effect range from a practical point of view, and puts forward some operational points for attention. It is also emphasized that the effect amplitude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versity of algorithms. The magnitude of effect and the level of significance are like two sides of a coin. They complement each other rather than replace each other. Researcher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both when reporting and interpreting statistical results. Our country's 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 statistics books should introduce the content of effect range as soon as possible.
【作者单位】: 香港理工大学;
【分类号】:H0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张少林;;效应幅度:外语定量研究不能忽视的测度值[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9年03期
2 王立非;应用语言学统计研究方法的实证调查——态度与实践[J];外语研究;2002年01期
3 文秋芳!210093;英语学习者动机、观念、策略的变化规律与特点[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02期
4 魏日宁;苏金智;;中国大城市外语使用情况调查分析——以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重庆和大连为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年06期
5 焦璨;黄泽娟;张敏强;吴利;王宣承;;心理研究中统计方法应用的元分析——以《心理学报》《心理科学》(1998-2008)统计方法应用为例[J];心理科学;201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风雷;郝国祥;;元认知和情感策略对理工科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2 卢利;陈淑英;;多元外语学习策略培训模式探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3 王保昌;;英语听力学习策略的个案调查[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4 范金萍;薛瑜;;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与教学策略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5 魏冉;;艺术类专业大学英语学习动机测评及教学反思[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6 詹先君;赵景梅;;外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元认知能力综合培养效应研究[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7 汪愫苇;;非英语专业学生大学英语成绩差异分析——以安徽科技学院法学专业学生为例[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8 郭佳;蒋学清;邵钦瑜;;大学生听力策略的特点及其教学管理对策[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9 姚孝军;陈静;杨亚敏;;博士生英语学习动机、策略及水平相关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朱晓苑;;加强元认知学习策略的指导 提高英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周瑾序;常梅;;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A];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交流论文集[C];2002年
2 王静;;大班课堂环境下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交互性模式探索[A];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职高专教育分会2008年优秀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沁;思维风格、听力学习策略与学业成绩[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刘凤阁;L2MSS理论视角下的中国英语二语学习者学习动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孟冬梅;英语课堂动机激励教学设计[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4 李郁;意识学习与学习策略使用的相关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李菡幽;基于学习策略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语法偏误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6 陈楚芬;面向泰国汉语教学的现代汉语“了”的考察[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7 张晓路;沉浸式项目中的汉语学习者个体差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吴勇毅;不同环境下的外国人汉语学习策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9 周之南;中国高校学生英语口语策略实证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10 尹蔚;多维视域下的有标选择复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婷婷;元认知策略在山东科技大学英语口语学习中的实证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刘洁静;情感因素对中专学生英语学习影响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丽平;情感因素对大学英语学生口语学习成绩影响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王亚慧;内/外向型非英语专业学习者口语学习策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孔祥涛;归因理论与元认知策略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娜;初中农民工子女英语学习动机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申维;中学英语教学思维导图应用的个案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刘晓莉;分级教学条件下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9 张会静;非英语专业学生语言学习信念与策略的关系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10 王迪;对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文秋芳,王海啸;大学生英语学习观念与策略的分析[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2 魏日宁;熊建辉;;欧洲双语教育新进展及其可比性分析[J];世界教育信息;2010年03期
3 王立非;外语教育:新世纪展望 新世纪外语教学 研究的方法论展望[J];外语研究;2000年03期
4 文秋芳;英语学习成功者与不成功者在方法上的差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年03期
5 文秋芳,王海啸;学习者因素与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的关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年04期
6 王文宇;观念、策略与英语词汇记忆[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年01期
7 刘润清;外语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年01期
8 高一虹,李莉春,吕王君;中、西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发展趋势[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年02期
9 文秋芳;大学生英语学习策略变化的趋势及其特点[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6年04期
10 王立非;注意外语教学研究的方法论[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7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振艳;;对外汉语教师的着装对教学的影响调查[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年08期
2 陈李茂;;中国境内语言单字调11种调型出现几率的二项分布检验[J];语文学刊;2010年03期
3 刘超英;;商务汉语考试(BCT)机考测试结果检验[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年02期
4 段宏;;比喻在广告文化中认识功能[J];飞天;2011年18期
5 邬美丽;;双语态度调查及思考[J];语言文字应用;2009年03期
6 田慧芳;;对比性标记语的分布统计:基于语言学学术论文段首句[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22期
7 戴妍,高一虹;大学生对普通话和上海方言变语的评价[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6年04期
8 张学宾;邱天河;;词汇量、词汇深度与阅读的关系[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9 刘晓玲;;卡方检验在语言研究中的应用[J];求索;2006年08期
10 刘文慧;;语言研究中的卡方拟合度检验[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初敏;司宏岩;田旭青;吕士楠;;汉语音节间共振峰过渡的感知特性研究[A];第四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邬美丽;在京少数民族大学生语言使用及语言态度调查[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2 陈建伟;临沂方言和普通话的接触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田慧芳;对比性语篇标识语在语言学学术论文段首句中的分布特点及功能[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2 吕越男;汉语会话中话语风格性别差异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3 房慧;真实语言材料的使用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作用[D];西北工业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0563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056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