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确信情态副词的语用研究
本文选题:确信情态副词 + 语境 ; 参考:《语言科学》2012年01期
【摘要】:确信情态副词在使用中表现出鲜明的语用特征:典型语境是对话,包括论辩会话情境和人际劝慰情境等,都包含怀疑和否定含义;涉及的主要言语行为功能是阐述、安慰、鼓励、确认、应允、承诺;一部分确信副词发展成话语标记,具有篇章功能和人际功能;一部分确信副词在对话中标记说话人立场和态度:赞同或反对;权威、团结或礼貌。确信情态副词的言语行为功能、话语标记功能、态度标记功能都与其典型语境有关。
[Abstract]:It is believed that modal adverbs show distinct pragmatic characteristics in their use: the typical context is dialogue, including argumentative conversational context and interpersonal persuasion context, both of which contain the meaning of doubt and negation, and the main functions of speech act involved are exposition and consolation. Encouragement, confirmation, acceptance, commitment; part of assurance that adverbs develop into discourse markers, with textual and interpersonal functions; part of certain adverbs mark the speaker's position and attitude in the dialogue: approval or disapproval; authority, unity, or politeness.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speech act function, discourse marker function and attitude marker function of modal adverbs are related to their typical context.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留学生教育学院/语言与信息研究中心;
【基金】:课题“语义地图与现代汉语确信情态副词”阶段性成果,中国博士后第49批面上资助,资助编号为20110491222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管志斌;;“当然”的语义和功能分析[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8期
2 王希杰;论语言的环境[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3 王正元;;话语标记语意义的语用分析[J];外语学刊;2006年02期
4 匡鹏飞;;语气副词“明明”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世界汉语教学;2011年02期
5 吴格奇;潘春雷;;汉语学术论文中作者立场标记语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年03期
6 崔蕊;;“其实”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语言科学;2008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霞;;从交际中的关键词语看认知语境的功能[J];毕节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2 刘剑剑;;英文航海仪器说明书的语言特点[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10期
3 刘剑剑;;论话语标记语在国际航运业务英语函电中的功用[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4 李桔元;;语境的多维研究——国内语境研究十年发展综述[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5 袁周敏;方宗祥;;关联理论框架下话语标记语“well”的认知研究[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年08期
6 刘瑾;;近十年国内语言主观性和主观化研究的进展[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7 孙瑛瑛;;试论语境在语义理解中的作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8 汪国胜;冯广艺;;新时期的汉语修辞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9 张锐;;从语用学角度看俄语评价句[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10 庞密香;;话语标记语在顺句驱动中的作用及翻译策略[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李洁麟;;心理语言学与“传”务求通新解——对电视“说”新闻的心理语言学解读[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2 刘菲露;;“总之”的语义和语用功能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胡霞;认知语境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3 刘瑾;汉语主观视角的表达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4 刘红妮;汉语非句法结构的词汇化[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5 王海峰;现代汉语离合词离析形式功能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6 李凌燕;新闻叙事的主观性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7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王俊;现代汉语离合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杨一飞;语篇中的连接手段[D];复旦大学;2011年
10 李莉莉;现代汉语无条件让步句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旭;冯小刚喜剧电影幽默台词建构的语用策略研究[D];温州大学;2010年
2 李洁麟;心理语言学与“传”务求通新解——对“说”新闻“传”务求通的思考[D];汕头大学;2003年
3 毕文丽;社会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4 凌瑶;行政公文写作中的语用逻辑[D];长春理工大学;2007年
5 姚益龙;“VP+NP_1+的+NP_2”结构歧义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6 董雪梅;语境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雷玉梅;俄语情态词的功能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赵晓玉;中日·日中口译中的语境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9 郑科红;语用逻辑中的语境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10 郭琴;现代汉语插入语多角度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廖秋忠;;《语气与情态》评介[J];国外语言学;1989年04期
2 张伯江;认识观的语法表现[J];国外语言学;1997年02期
3 欧倩;;语气副词“明明”的多角度分析[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4 彭睿;;语法化“扩展”效应及相关理论问题[J];汉语学报;2009年01期
5 吴振国;;现代汉语选择问句的删除规则[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5期
6 李杰;;现代汉语状位语气副词的预设内容[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7 冯光武;语用标记语和语义/语用界面[J];外语学刊;2005年03期
8 蒋跃;陶梅;;英汉医学论文讨论部分中模糊限制语的对比研究[J];外语学刊;2007年06期
9 李勇忠;论话语标记在话语生成和理解中的作用[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10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媛;;言语层面上法语委婉语的构成手段[J];文学教育(中);2010年04期
2 王帅;;语境决定言语行为[J];语文学刊;2010年06期
3 谢英;关于语句评判与病句修改的语用准则[J];语言文字应用;2005年01期
4 王宁宁;单红梅;于嘉怿;;指称论从静态到动态的研究[J];双语学习;2007年04期
5 杨敏;冯蜀蓉;;从语用学角度探析英语祈使句[J];作家;2010年16期
6 王艳;;英语广告语言的语用学分析[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7 陈家晃;阳勇;;论话语标记的连接性——以广义语境的视角[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白彬,陈爱梅;交际语境的动态行为性[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09期
9 盛爱萍;论语境在语用研究中的核心地位[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年02期
10 陈观瑜;语用推理中的语境与英语交际教学模式[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穗萍;吴岩;陈煊之;;语境及常识性知识对代词指认的影响[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史瑞萍;白学军;;语境和动词在主题角色指派中的作用的实验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戴木才;;现代人的价值观语境与人格转型[A];社会转型与价值观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0年
4 陈安玲;;语篇构建的三元互动模式[A];2003年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年会交流论文文集[C];2003年
5 孙盛涛;;詹姆逊与李泽厚:中、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个案比较[A];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陈映;;新闻客观性:语境、进路与未来[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高军;;语用预设及其翻译策略[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孙延;;学习型社会语境下的博物馆设计[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9 王生福;;翻译视角下的商务英语歧义分析与词义选择[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10 江必新;杨科雄;;论公共利益[A];财产权与行政法保护——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学权;刑事错案,三种语境下的三重标准[N];检察日报;2005年
2 李凌云 龚云瑞;商业语境下的散文创作[N];宜春日报;2005年
3 卢铮;在互信的语境下对话[N];中国证券报;2007年
4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 赵念渝;警惕语境翻译中的“偷梁换柱”[N];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傅汝新;大众文化语境中的文学[N];辽宁日报;2003年
6 龚明俊;关键是“以奢靡为荣”的语境[N];贵阳日报;2006年
7 石家庄市水源街小学 杨小玲 赵素琴;低年级“语境识字”之我见[N];中国文化报;2000年
8 马红漫;中美贸易谈判需要共同的语境[N];东方早报;2005年
9 本报评论员;在入世语境中与世界对话[N];中国文化报;2001年
10 本报记者 钟敏;中国软件企业如何破解WTO语境[N];中国电子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樊小玲;汉语指令言语行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文兵;汉英维护言语行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赵明炜;会话的交互言语行为模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4 梁晓玲;现代汉语引发句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5 徐欣;基于语料库的英汉小说语篇中话语标记功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陈海庆;语篇连贯:言语行为模式[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于秀成;汉语中非真诚性邀请行为语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金立;合作与会话——合作原则及其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9 安军;科学隐喻的元理论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10 李宇凤;汉语语用偏向问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桢;语境中虚词实化现象初探[D];广西大学;2005年
2 胡巍葳;俄语祝愿言语行为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3年
3 王勤梅;隐喻的语用理解[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4 王丽梅;俄语疑问句的语用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5 叶慧;汉语虚假言语行为语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6 刘君红;中美电影中的恭维言语行为跨文化比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7 郭晋媛;汉语教学语境下不赞同言语行为的语用学分析[D];山西大学;2004年
8 凌来芳;[D];安徽大学;2004年
9 程进军;赞扬言语行为的跨文化研究:培养外语学习中的交际能力[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10 孙亚琳;从拒绝言语行为反观外语学习对学习者文化身份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0573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057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