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秀”式流行语的语义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研究
本文选题:“X秀”式流行语 + 语义特征 ; 参考:《外国语文》2012年03期
【摘要】:以认知语言学理论为指导,阐释"X秀"式流行语的语义特征及其形成机制。这类流行语可被界定为传递特定涵义的图式,其形成机制主要包括:构式压制、认知经济性及类比。
[Abstract]:Guided by the theory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semantic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X-show catchword. This kind of buzzword can be defined as a schema that conveys a particular meaning, and its formation mechanism mainly includes: construction suppression, cognitive economy and analogy.
【作者单位】: 济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计划项目“模因论视角下的汉英流行语对比研究”(J10WD27)成果
【分类号】:H13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吕桂宁;;“秀”新产生的用法调查[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2 王黎;关于构式和词语的多功能性[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3 辛仪烨;;流行语的扩散:从泛化到框填——评本刊2009年的流行语研究,兼论一个流行语研究框架的建构[J];当代修辞学;2010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周敏;方宗祥;;“都是……惹的祸”构式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陆俭明;;构式与意象图式[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刘国辉;;“王冕三岁死了父亲”的认知构式剖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4 何爱晶;陆敏;;去粗存精 取精用弘——构式语法研究概述[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5 陆俭明;;要重视特征的研究与描写[J];长江学术;2006年01期
6 付习涛;;关于构式“有+VP”[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7 武艳超;;流行语“V的不是A,是B”微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8 操凤玲;;花园路径句的构式语法分析[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年10期
9 李明洁;;流行语的概念梳理与符号学的新观察[J];符号与传媒;2012年01期
10 戴叶笛;;从框填形式看“XX体”的流行[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黎;;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谈汉语常用固定格式研究[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张明辉;认知类动词及相关句式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3 孟凯;现代汉语“X+N_(役事)”致使复合词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4 任敏;现代汉语非受事动宾式双音复合词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孟德腾;现代汉语嵌入式预制语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谢白羽;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比较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皇甫素飞;现代汉语紧缩构式的多维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文平;现代汉语“A而不B”格式的多角度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冯庆宏;汉语状定异位结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3 张谦;英汉存在构式的认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唐一萍;汉语带宾语动结式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5 刘尚荣;程度副词和名词关系的多角度探讨[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6 高宁;“V什么V”格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7 牛然明;现代汉语“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构式语法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8 张晓;英汉带宾语动结构式的对比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9 王永帅;现代汉语“AA一V”结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10 刘淼;构式的形成与特点[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陆俭明;词语句法、语义的多功能性:对“构式语法”理论的解释[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2 潘瑞春;;“宅女”试析[J];修辞学习;2008年02期
3 缪俊;;“山寨”流行中语义泛化与社会文化的共变[J];修辞学习;2009年01期
4 李明洁;;从语录流行语到词语流行语[J];修辞学习;2009年03期
5 刘斐;赵国军;;“被时代”的“被组合”[J];修辞学习;2009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春丽;;俄语修饰性成语的形态结构、语义特征[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S1期
2 高山;谭红;;论“吃了一+‘量词’+骨头”结构中动词与后接名词的语义关系[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S1期
3 卢润;;典型SVOC结构中动词的语义与配价特征分析[J];考试周刊;2008年38期
4 武一;刘宁;;试论英语习语语义及结构特征对其翻译策略的影响[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36期
5 华滢;;形量词的语义分析及其与形容词的选择关系[J];语文学刊;2009年19期
6 陈金香;;程度副词语义、句法、语用研究[J];集宁师专学报;2009年03期
7 施春宏;;名词的描述性语义特征与副名组合的可能性[J];中国语文;2001年03期
8 范峥;;关于日语“N+に+A”结构中的形容词[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9 刘顺;语法和词汇关系的共时与历时透视[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10 李荣娟;语篇标识词和英语写作教学[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晨光;蔡东风;;利用语义特征生成搭配[A];语言计算与基于内容的文本处理——全国第七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2 梁源;黄良喜;;再探讨汉语实词的句法类别不定——从词类原型的语义特征出发[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3 谢英;;关于“NP+不+X+谁+X”句式[A];福建省辞书学会2004年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04年
4 甄超;郑涛;许洁萍;;基于音乐语义信息的音乐流派分类研究[A];第五届全国信息检索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沙润霞;;从双宾动词的语义特征和双宾句的句法形式考察一类“动宾结构+宾语”句式[A];黑龙江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毕玉德;程兰涛;;韩国语动词语义分类树的推导[A];内容计算的研究与应用前沿——第九届全国计算语言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7 王茹;邢毓华;;古建筑领域本体构建研究[A];首届工程设计高性能计算(HPC)技术应用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许小星;亢世勇;;补语语义指向的制约因素[A];中国计算机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7-2009)[C];2009年
9 程娟;平西建;;基于GNPIM_k和SVM的文本图像检索[A];第二届全国信息检索与内容安全学术会议(NCIRCS-2005)论文集[C];2005年
10 苏岚;;四种隐喻意义结构下的隐喻翻译[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8年翻译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傅文;NO与肺动脉高压形成机制研究有新突破[N];中国医药报;2000年
2 微软中国研究院 陈正 李明镜 马维英;互联网上图像信息检索[N];计算机世界;2001年
3 ;手机垃圾短信拦截技术方案亟待推广[N];人民邮电;2008年
4 ;“短信防骚扰”需要先进方案支撑[N];人民邮电;2007年
5 郎晓黎;以简单破解手机安全[N];通信产业报;2008年
6 记者 钱戈;过滤垃圾短信 用户终身免费[N];人民邮电;2009年
7 汪朝荣;稳步推进电力体改[N];西南电力报;2004年
8 李晔;文洪涛;我们补了什么课?[N];中国气象报;2002年
9 陈殿清;网秦引领手机安全防骚扰进入3.0时代[N];人民邮电;2009年
10 邢福义;“救火”一词说古道今[N];光明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梅;阿美语动词的语义特征及结构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2 石德富;台湾卑南语构词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3 李红梅;韩国语范围表达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樊中元;现代汉语一名多量现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徐默凡;现代汉语工具范畴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韦娜;基于内容图像检索关键技术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7 吕凝;基于内容的视频数据库多模式检索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8 俞一彪;基于互信息理论的说话人识别研究[D];上海大学;2004年
9 杨梅;英语冠词二语习得的交互阐释[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10 罗思明;英汉动结式的认知功能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远志;特征模型重构与历程顺序无关的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5年
2 姚淑艳;现代汉语存在句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5年
3 屈正林;现代汉语的状补可换位成分[D];南昌大学;2005年
4 王淑良;安化羊角塘方言被动句的句法[D];湖南大学;2006年
5 王冬;基于语义特征的文本聚类的研究与实现[D];吉林大学;2008年
6 王璐;二十一世纪英汉新词的比较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7 张秀丽;公安预审中的模糊限制语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向柠;湖南武冈方言被动句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曾晓进;固定结构“不一定”的立体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过国娇;《红楼梦》(前80回)量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0584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058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