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合并次序和附加语结构的类型差异

发布时间:2018-06-24 17:55

  本文选题:附加语 + 合并次序 ; 参考:《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摘要】:Larson关于附加语生成方式的观点面临解释汉语事实的困难。补足语、指定语、附加语可以统一处理,三者差异实质在于合并次序不同。补足语最先和核心动词合并,然后与指定语合并,最后才与附加语合并,英语、现代汉语及汉语史的事实可以为这种统一解释提供经验上的证据。现代汉语的动词在列举时就携带的时体特征从基础位置向T渗透;当代标准英语也采用特征渗透的方式;早期现代英语和现代法语则存在V到T的提升。英语附加语基础位置应该和现代汉语相同,英语附加语的语序和现代汉语构成"镜像"关系,是经过"谓词提升"派生的。英语是屈折语素较为丰富的语言,现代汉语形态贫乏,这方面的差异可能是造成英语存在谓词提升而现代汉语不存在谓词提升的原因。
[Abstract]:Larson's view on how to generate additional words is difficult to explain the facts in Chinese. Complement, designation and adjunct can be dealt with in a unified way. The essence of the three differences lies in the different order of merging. The fact that complement first merges with core verbs, then with designated verbs, and finally with adjuncts. The facts of English, modern Chinese and Chinese history can provide empirical evidence for this unified interpretation. Modern Chinese verbs carry the features of tense and aspect from basic position to T; contemporary standard English also adopts the method of characteristic infiltration; early modern English and modern French have the promotion of V to T. The basic position of English add-on should be the same as that of modern Chinese. The word order of English add-on and modern Chinese constitute "mirror image" relation, which is derived from "predicate promotion". English is a language with abundant morpheme of flexion, and the form of modern Chinese is poor. The difference in this aspect may be the reason for the exaltation of predicates in English and the non-existence of predicate promotion in modern Chinese.
【作者单位】: 安徽大学文学院;
【基金】:安徽省哲学社科规划项目(ahsk07-08d43) 安徽省教育厅重大教改项目(2008jyxm003)
【分类号】:H0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孙良明;当今古汉语语法分析质疑——古注语法分析启示琐记[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2 胡裕树;试论汉语句首的名词性成分[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2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家法;形式语义学的历史渊源和理论框架[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2 李慧敏;;“算了”的话语功能及其生成机制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3 夏齐富;主谓谓语句述评[J];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0年01期

4 佟和龙;;最简方案框架下“连”字句的句法推导[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1期

5 晁瑞;;介词“向”对“问”的替换——兼谈方言介词“问”的历史演变[J];北方论丛;2005年06期

6 王洁;;试论新词的可接受度[J];北方论丛;2008年01期

7 毛向樱;;“所有”的词汇化过程探析[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8 赵振红;;“好看”的词汇化及其词义发展[J];才智;2010年06期

9 曾传禄;;汉语位移事件参照及其格标[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10 晏家春;;也谈主谓谓语句的范围[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蒋雪;;现代汉语连动式复合词释义研究[A];中国辞书学会第六届中青年辞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邹晓辉;;优化“语义信息处理”的新方法与实施例——从“一词泛读”到“释义字组”再到“一字精读”[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许小星;亢世勇;;基于标注语料库的主谓谓语句的语义分析[A];中文信息处理前沿进展——中国中文信息学会二十五周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邱立坤;张晓巧;毛宁;;现代汉语复合词内部结构词典的构建[A];中国计算机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7-2009)[C];2009年

5 邱立坤;邵艳秋;;语义词典归类不当现象自动发现[A];第六届全国信息检索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6 曾小兵;邱丽娜;张普;张志平;杨尔弘;;语言监测中词语构造能力的分析及其应用[A];第五届全国青年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曲丽玮;元刊杂剧复字词汇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韩巍峰;主题与主题标记结构的语序类型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彭吉军;《论语》话题结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方清明;现代汉语名名复合形式的认知语义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8 赵宏;英汉词汇理据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金圈;汉语单音方位词与单音动词的偏正性组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任敏;现代汉语非受事动宾式双音复合词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淼;最简方案下附加语的移动合并及其位置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敏;“难不成”的衍生过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马晶晶;表人名词类词缀“X手”、“X者”、“X员”分析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晶晶;《孟子》的介词“以”[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曹书华;“V到”句式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6 赵正莹;汉语中“V成”构式的描写与分析[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俊丽;留学生存现句习得调查与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孔燕;《封神演义》处所介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蒋雪;现代汉语连动式复合词研究[D];鲁东大学;2011年

10 张海霞;“继而”的词汇化[D];河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宁宁;;从谓语附加语看日本人的心理[J];成功(教育);2013年20期

2 刘凌;附加语的妙用[J];汉语学习;1982年05期

3 孟自黄;“限制”和附加语[J];逻辑与语言学习;1982年04期

4 卢思源;英语的附加语、外加语和联加语[J];现代外语;1983年01期

5 许汝民;;英语附加语标准(1)质疑[J];山东外语教学;1985年03期

6 赵政清;漫谈英语中的联加语[J];宝鸡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4期

7 姚晓波;;略论全句附加语[J];锦州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3期

8 吴明清,彭家玉;论作外加语的副词[J];十堰大学学报;1996年04期

9 无害;;长句分析练习〔五〕[J];语文学习;1953年09期

10 莫一钧;;我们是这样教附加语的[J];语文学习;1954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蓝越群;;论英语的情态附加语及其功能[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彭家法;附加语的句法位置[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2 李枫;英语评论附加语的评价意义及其动因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3 杨竹;不同文化背景的英语使用者使用英语情态附加语的差异[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阳运清;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汉语附加语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2 贾玉嘉;学术语篇中评论附加语的对比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3 任立婷;中美英语使用者使用英语情态附加语的差异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4 吕罗丹;最简方案下的英语附加语移位[D];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文婷;The Old Man and the Sea的人际功能分析:理论与实证[D];黑龙江大学;2014年

6 吴蕊霖;子集原则下中国大学生习得英语时空附加语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7 杜金丽;英文语言学著作自序和他序语篇的情态对比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8 李姝;英语中动构式修饰语的选择制约[D];西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0624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0624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b85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