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晋江话的指示词
本文选题:晋江话 + 指示词 ; 参考:《方言》2012年01期
【摘要】:文章描写福建晋江话各类指示词的形式和用法,认为现代晋江话的方式指示词只有一个,基本指示词为入声形式,指示词轻声表示对比意义。明代闽南文献中,方式指示词二分;基本指示词既指又代,可以直接接名词。基本指示词入声形式和非入声形式已经处于竞争状态。
[Abstract]: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form and usage of all kinds of deixis in Jinjiang dialect in Fujian, and holds that there is only one deixis in modern Jinjiang dialect, the basic deixis is in the form of entering sound, and the deixis is a contrastive meaning. In the literature of Minnan in Ming Dynasty, the mode deixis is dichotomous, and the basic deixis can be directly followed by nouns. The basic deixis and non-audible forms are already in a competitive state.
【作者单位】: 西南林业大学人文学院;
【分类号】:H1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储泽祥,邓云华;指示代词的类型和共性[J];当代语言学;2003年04期
2 刘丹青,刘海燕;崇明方言的指示词——繁复的系统及其背后的语言共性[J];方言;2005年02期
3 曹茜蕾;贝罗贝;;近代早期闽南话分析型致使结构的历史探讨[J];方言;2007年01期
4 李如龙;;闽语的“囝”及其语法化[J];南开语言学刊;2005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建设;明刊闽南方言戏文中的语言研究[D];暨南大学;2002年
2 蔡国妹;莆仙方言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丹青;陈玉洁;;汉语指示词语音象似性的跨方言考查(下)[J];当代语言学;2009年01期
2 吴春相;;当代语言类型学视野下的汉语研究方法论[J];东疆学刊;2009年03期
3 刘静;;储泽祥先生语法理论概述[J];东南传播;2007年12期
4 刘雅娟;;从语用角度考察《诗经》中的程度指示代词“之”和“其”[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5 刘丹青,刘海燕;崇明方言的指示词——繁复的系统及其背后的语言共性[J];方言;2005年02期
6 陈玉洁;;中性指示词与中指指示词[J];方言;2011年02期
7 盛银花;;安陆方言的指示代词[J];汉语学报;2007年04期
8 应学凤;;指示代词语音象似性的跨语言考察[J];汉语学报;2010年03期
9 储泽祥;“十五”期间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J];汉语学习;2005年01期
10 应学凤;张丽萍;;指示代词的语音象似性评述[J];汉语学习;2008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白莲花;韩汉语语序类型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2 张喜荣;英汉叙述语篇参与者标识手段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朴乡兰;近代汉语表使役与表被动的“教/叫”字句研究[D];北京大学;2010年
4 张俊;对《红楼梦》中称呼语的所指和意图的研究:认知语用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张雷;黎语志强话参考语法[D];南开大学;2010年
6 徐睿渊;厦门方言一百多年来语音系统和词汇系统的演变[D];厦门大学;2008年
7 肖任飞;现代汉语因果复句优先序列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8 常俊之;元江苦聪话参考语法[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9 赵燕珍;赵庄白语参考语法[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10 王永超;元明时期汉语代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薇;现代汉语“这/那”类指示代词若干功能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2 朱芳;《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考释[D];华侨大学;2011年
3 王晓荟;指示代词“本”和“该”对比及教学考察[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环;潜江方言语法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晓燕;汉韩指示代词语篇功能对比[D];延边大学;2009年
6 申红梅;汉语“这(个)/那(个)”及其在韩国语中的对应形式[D];延边大学;2009年
7 李颜弟;表程度范畴的负面语义源词语研究[D];汕头大学;2010年
8 朱春秋;唐宋时期的近指代词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吴妹;湛江闽语动词形容词重叠的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10 张永哲;凤翔方言代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储泽祥,邓云华;指示代词的类型和共性[J];当代语言学;2003年04期
2 刘福铸;评中岛干起的莆田话调查[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1992年02期
3 刘福铸;论莆仙方言的形成与流播[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1993年02期
4 刘福铸;莆仙方言本字新考[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1年03期
5 梁玉璋;福州话文白异读字[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1期
6 王升魁;四百多年来福州话文白异读的变迁[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
7 小川t癹9;苏州方言的指示代词[J];方言;1981年04期
8 张振兴;福建省龙岩市境内闽南话与客家话的分界[J];方言;1984年03期
9 张振兴;;广东省雷州半岛的方言分布[J];方言;1986年03期
10 张振兴;;广东海康方言记略[J];方言;1987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建设;明刊闽南方言戏文中的语言研究[D];暨南大学;2002年
2 胡松柏;赣东北汉语方言接触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3 戴黎刚;闽语的历史层次及其演变[D];复旦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宜苗;轻声不轻──小议轻声的表达作用[J];语文学刊;1995年02期
2 徐世荣;关于“纯轻声字”问题[J];语文建设;1995年09期
3 王韫佳;海安话轻声与非轻声关系初探[J];方言;1998年03期
4 王会银;略论藏语拉萨话轻声的性质——兼谈轻声与句法结构的关系[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4期
5 邵敬敏;关于“轻声词”的若干疑难问题[J];语文建设;1999年01期
6 邵新芬;普通话轻声解读[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7 王蓉;普通话“轻声”教学的三要素[J];湖南教育;2002年21期
8 文红;请立“轻声”为第五调类[J];怀化学院学报;1993年03期
9 杜钧汴;普通话“轻声”教学的一点尝试[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5年01期
10 刘娟;轻声的本质特征[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嘉龄;;轻声与时长[A];第六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3年
2 侯玲玲;;汉语方言轻声的两个问题[A];语海新探(第五辑)——信息网络时代中日韩语文现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孔慧芳;;合肥话轻声的语音性质及优选论分析[A];第六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3年
4 魏玉清;;乌鲁木齐话轻声的语音性质与音系分析[A];新世纪的现代语音学——第五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5 张新婷;;乌鲁木齐回民汉语的轻声[A];新世纪的现代语音学——第五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6 李志江;;语文辞书中词语的轻声标注[A];中国辞书论集1999[C];1999年
7 李明兴;;再论汉语方言轻声调值的三种类型[A];第七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暨语音学前沿问题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6年
8 谢仁友;;辞书中标注轻声时应注意的三个问题[A];中国辞书学文集[C];1998年
9 房青;;湘潭方言声调及连读变调的优选论分析[A];第六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3年
10 宋伶俐;;尔苏话语序类型考察[A];第38届国际汉藏语会议论文提要[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语言文字报》原主编 杜永道;“地方”的两个读音意思有何区别?[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2 皖西学院副教授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 方友根;普通话的语调美[N];安徽日报;2003年
3 旅加学者 陶短房;“姓前名后”的规范也要讲究个规范[N];东方早报;2010年
4 旅加学者 陶短房;“姓前名后”的规范也要讲究个规范[N];东方早报;2010年
5 旅加学者 陶短房;“姓前名后”的规范也要讲究个规范[N];东方早报;2010年
6 旅加学者 陶短房;“姓前名后”的规范也要讲究个规范[N];东方早报;2010年
7 旅加学者 陶短房;“姓前名后”的规范也要讲究个规范[N];东方早报;2010年
8 旅加学者 陶短房;“姓前名后”的规范也要讲究个规范[N];东方早报;2010年
9 旅加学者 陶短房;“姓前名后”的规范也要讲究个规范[N];东方早报;2010年
10 旅加学者 陶短房;“姓前名后”的规范也要讲究个规范[N];东方早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周晨萌;北京话轻声、儿化、清入字的变异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2 金宝荣;汉语指示语及其篇章衔接功能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盛益民;绍兴柯桥话指示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1年
2 李莎;轻声的形成和运用[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3 谌剑波;高安(灰埠)方言的轻声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4 孔慧芳;[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5 刘海燕;崇明方言的指示词系统和指示范畴[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6 魏玉清;乌鲁木齐话轻声的语音描写与音系分析[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7 Zhai Runmei(翟润梅);[D];天津师范大学;2002年
8 黄海峰;汉语普通话轻声词语的音高探析[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章萱;长沙方言轻声的语音和音系特征[D];湖南大学;2005年
10 邵宁;大同方言的语流音变[D];河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0708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070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