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乞大》诸版本看14至18世纪汉语“儿”尾的发展
本文选题:老乞大》 + “儿”尾 ; 参考:《古汉语研究》2012年01期
【摘要】:"儿"尾在现存《老乞大》四种版本中的分布和数量上存在一定差异。通过考察与"儿"尾相关的异文现象,本文认为,《原本老乞大》和《老乞大谚解》中"儿"尾为自成音节的"儿"缀,相当数量的名词性成分后面都可添加"儿"尾,其构词能力要超过后两个版本中的"儿"尾;《老乞大新释》和《重刊老乞大》中"儿"尾的性质也为"儿"缀,但是与前两个版本相比,其分布和数量都大幅度减少,这似乎与"儿"化韵的产生有密切关系。这些不同版本中的"儿"尾差异,反映了14至18世纪汉语"儿"尾的变化发展情况。
[Abstract]:There are certain differences in the distribution and quantity of the "son" tail in the four versions of the existing "old and old" editions. By examining the phenomena related to the tail of the "son", this article holds that the "son" suffix of "the original old old kits" and "the old" "son" tail are the "son" suffix of the syllabic syllables. A considerable number of noun elements can be added to the end of the "son", and its word formation ability is more than that of the "son". In the latter two versions of the "son" tail, the nature of the "son" tail is also a "son", but compared with the first two versions, its distribution and quantity are greatly reduced, which seems to b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emergence of the "son" rhyme. The difference in the tail of the "children" in these different versions reflects the change of the tail of the Chinese "son" from 14 to eighteenth Century. Changes in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作者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梁伍镇;论元代汉语《老乞大》的语言特点[J];民族语文;2000年06期
2 李立成;“儿化”性质新探[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夏凤梅;《老乞大》四种版本词汇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慧文;汉语附加式构词法浅析[J];滨州师专学报;2004年03期
2 马慧;方城话儿韵读音的叠置系统[J];语言研究;2003年03期
3 周俊勋;从高诱注看东汉北方代词系统的调整[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1期
4 刘光明;《颜氏家训》的被动句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5 方小中;定中结构研究综述[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6 力量;肖应平;;“得”的语法化动因和机制[J];北方论丛;2006年01期
7 卜师霞;《史记》中“看”义类单音动词的历史比较[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8 丁崇明;语言演变的过程模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9 冯亚丽;贾岛诗歌用韵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10 席嘉;;“叫化”考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荣光启;;句法转换:从古典诗到白话诗[A];中国新诗一百年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蒋仁萍;;古代汉语代词“之”的回指用法与语序的互动[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应学凤;;右文说与语音象似性[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吴万和;;从中古汉语词汇语法现象看《列子》是托古伪书[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朱其智;;“由”字句的语篇分析[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6 赵爱武;;《诗经》“有+S”式考辨[A];第七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6年
7 李天生;;感受民间赛社的文化内涵[A];山西长治赛社与乐户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8 金顺姬;;《大头和尚》的源流及形态流变考[A];山西长治赛社与乐户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宗平;北京话儿化词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2 覃小航;壮侗语族“史籍、口语词”语源探索[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3 张俊阁;明清山东方言代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4 艾红娟;山东长山方言语音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5 曹廷玉;赣方言特征词研究[D];暨南大学;2001年
6 王利众;俄汉科学语言句法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7 卢小群;湘南土话代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梁晓波;致使词汇与结构的认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9 李焱;《醒世姻缘传》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10 罗自群;现代汉语方言持续标记的比较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彩英;定州方言词尾“儿”的读音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朴京淑;试论韩国朝鲜时代的汉语教学[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3 吴建伟;现代汉语儿尾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于峻嵘;《荀子》句式考察[D];安徽大学;2001年
5 戴红亮;“女”部字语义与文化内涵透析[D];云南师范大学;2001年
6 章文静;江淮方言、汉语普通话和英语标准发音语音体系的对比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7 胡勇;从汉语被动结构的演变看汉语注重话题的语言类型特征[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
8 赵立伟;《睡虎地秦墓竹简》通假字、俗字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9 鲜丽霞;“二拍”中的助词“得”[D];四川师范大学;2002年
10 谭代龙;《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词汇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王森;《老乞大》、《朴通事》里的“的”[J];古汉语研究;1993年01期
2 唐莉;近代汉语词语发展的更替现象[J];古汉语研究;2001年04期
3 余志鸿;;元代汉语的后置词系统[J];民族语文;1992年03期
4 梁伍镇;论元代汉语《老乞大》的语言特点[J];民族语文;2000年06期
5 潘攀;《金瓶梅词话》俗语简论[J];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6 薛丽华,郭贵荣;俗语说略[J];学术交流;2002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新春;《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儿”尾词该如何处理鐡[J];语文建设;2000年12期
2 唐韵;《元曲选》宾白动词重叠式中宾语的位置及“儿”尾的问题——兼与《老乞大》《朴通事》《水浒全传》等比较[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3 陈遵平;;遵义话的儿尾[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4 董绍克;《金瓶梅》中的“儿”尾不全是儿化音[J];古汉语研究;1990年01期
5 马雪艳;西宁方言与普通话“儿”尾的对比研究[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6 邵慧君;;广东茂名粤语小称综论[J];方言;2005年04期
7 陈小燕;;广西贺州本地话的“-儿”尾——兼论粤语小称形式的发展和演变[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8 张丽霞;;论汉语构词的双音节化趋势——从“儿”尾与“子”尾的使用频率谈起[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9 一虚;甘肃汉语方言词法初探[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6期
10 张崇,王军虎;陕西方言词汇和语法方面的几个特点[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1998年02期
,本文编号:20720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072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