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微观连贯的认知研究——命题之间的语义联系分析
本文选题:语篇微观连贯 + 循环加工理论 ; 参考:《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摘要】:连贯是语篇的重要特征,语篇接受者理解语篇的过程就是构建语篇连贯的过程。宏观连贯的构建必须建立在对语篇微观结构的彻底解读,即微观连贯的构建基础之上。因此,语篇微观连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循环加工理论,构建语篇微观连贯就是要建立命题之间的语义联系,而建立命题之间语义联系的主要依据是其所描述的事实之间的联系。由于衔接手段可以标记命题之间的语义联系,因此是构建语篇微观连贯的重要辅助手段。
[Abstract]:Coherence is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discourse . The process of discourse acceptability is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discourse coherence . The macro coherence is based on the thorough interpretation of discourse microstructure , that is , the construction of micro coherence .
【作者单位】: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欧亚语系;
【分类号】:H03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瑞明,莫雷,李利,王穗苹,吴俊;言语理解中的知觉符号表征与命题符号表征[J];心理学报;2005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学文;外语阅读的认知模式[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2 杨晶;刘景霞;林俐;;从隐喻的角度分析语篇的衔接与连贯[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3 侯家旭;论语篇连贯中的词汇衔接[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4 叶荭;试论培养大学生语篇分析能力的实际意义[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5 余丽君;语篇——英汉翻译的基本单位[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6 罗思明,李建军;词语搭配浅论[J];安徽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7 赵宏伟;;英汉人称指示语先用现象对比及其翻译[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8 唐静;汉英双语中语篇衔接手段的对比[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9 邓芳;英语语篇的连接手段[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10 彭宣维;时态选择的系统性及其所体现的时间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施家炜;;成人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个体因素与习得效果的相关研究[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2 孙雁雁;;怎样通过朗读提高中级阶段留学生的口语输出能力[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3 崔建新;张文贤;;不同语体下连词使用率的统计与分析[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4 朱其智;;“由”字句的语篇分析[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5 马燕华;;初级汉语水平日本留学生汉语语篇衔接手段分析[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6 朱旗;;商务汉语教学基本特征初探[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7 余维;;话语指示的语用对比分析与应用[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8 陈贤纯;;强化教学:提高效率之路——《汉语强化教程》的编写与实验[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东晶;俄汉代词指示语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2 陶云;不同年级学生阅读有或无配图课文的眼动实验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3 刘国永;德性涌现与道德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4 贾林祥;认知心理学的联结主义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5 梁敬美;“这-”、“那-”的语用与话语功能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6 井世洁;不同阅读能力中学生语篇阅读中的推理加工[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7 邹艳春;汉语学生发展性阅读障碍的信息加工特点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张金桥;汉语句子理解中语言表达的命题表征项目互换效应[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贺荟中;聋生与听力正常学生语篇理解过程的认知比较[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徐默凡;现代汉语工具范畴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向阳;电视新闻话语分析举隅[D];暨南大学;2000年
2 张伟;文体分析在科技英语汉译中的应用[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3 汪望珠;语篇分析理论在语言测试中的运用[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4 崔玉芹;论语篇连贯的静态与动态分析[D];延边大学;2000年
5 张海华;论以语篇作为翻译单位[D];延边大学;2000年
6 赵伟;鲁迅小说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D];上海海运学院;2000年
7 朱彦;复合词的语义结构与词素义的提示机制[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8 胡仲明;商务英语语篇的衔接与连贯[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9 唐建萍;语篇连贯的无形网络[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10 许朝阳;文体学与英语口语理解[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本文编号:21021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102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