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话”到“延异—播撒”——伽达默尔和德里达翻译文本意义产生机制理论之比较
本文选题:伽达默尔 + 德里达 ; 参考:《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摘要】:伽达默尔认为,翻译文本的意义是译者与文本之间对话的结果,而德里达则认为,翻译文本的意义是不确定的,只是外化为文字符号,并仅仅以踪印的踪印呈现出来,是无限"延异-播撒"的符号游戏。两种观点都反对结构主义翻译观,认同文本的意义具有开放性。它们的本质区别在于:伽达默尔认为文本的意义具有同一性,而德里达只强调永恒的意义的变动和中心的流散。同时,两种观点又各自存在着内部的冲突与张力以及外部的碰撞。
[Abstract]:Gadamer believes that the meaning of the translated text is the result of the dialogue between the translator and the text, while Derrida believes that the meaning of the translated text is uncertain, it is only externalized as a literal symbol and presented only as a trace print. Is the infinite "extension-broadcast" symbol game. Both views object to structuralism and agree that the meaning of the text is open. The essenti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is that Gadamer thinks that the meaning of the text is identical, while Derrida emphasizes only the change of the eternal meaning and the dispersion of the center.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internal conflicts and tension, as well as external collisions.
【作者单位】: 天津外国语大学基础课部;
【基金】: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资助项目(TJZX10-063)
【分类号】:H05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其瑞;法律与文化:法学研究的双向视角[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2 仝亚辉;接受美学对翻译研究的启示[J];福建外语;2002年03期
3 徐英;学术研究:功利性抑或超功利性?[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4 刘介民;翻译与解构翻译的认知——读《德里达的解构翻译理论初探》[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5 唐培;从阐释学视角探讨译者的主体性——兼谈《魔戒》译者主体性发挥[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6 司显柱;;论文学翻译批评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01期
7 汪璞卿;;言语与阅读——关于三个建筑思潮的哲学背景的研究[J];建筑师;2007年01期
8 熊兵;文化交流翻译的归化与异化[J];中国科技翻译;2003年03期
9 祝朝伟,林萍;诗歌:翻译与改写[J];外语研究;2002年04期
10 伍凌;思考与启示——伽达默尔的哲学思想与翻译研究[J];外语学刊;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文兵;;当代西方哲学的一种价值观:多元中的追求[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健平;翻译的跨文化解释[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莫运平;诗学形而上学的建构与解构[D];浙江大学;2005年
3 罗尧成;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胡德香;中西比较语境下的文化翻译批评理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燕良轼;教学的生命视野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于连江;多维视角下的文学翻译批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7 袁先来;德里达诗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陈全黎;现代性的美学话语:批判理论与实践美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乔颖;趋向“他者的翻译”[D];河南大学;2007年
10 刘丽群;论知识准入课程中的国家介入[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小倩;文学翻译的阐释学视角[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2 曾鸣;走出阴影的译者[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3 肖水来;试论文学翻译批评模式[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4 刘伟;从哲学阐释学角度看翻译中的文本解读[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戴颖;翻译过程中意义的哲学阐释[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刘霁;哲学阐释学与接受美学观照下的文化误译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7 毕海英;文学翻译中译文读者的角色[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8 王蓉;译者主体性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9 朱芫;从阐释学视角探讨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D];扬州大学;2005年
10 贺银花;译者的双重性[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东琦;;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对文学翻译标准的影响[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2 朱耀平;世界的诠释——伽达默尔的语言本体论思想辨正[J];求是学刊;2002年02期
3 周亚祥;;翻译理解的哲学解释学阐释[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4 何芳;刘祥清;;从哲学阐释学角度论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以《道德经》两英译本为例[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5 孙洪彦;;语言独立性理论在诠释学上的理论困难[J];现代交际;2010年06期
6 王志强;;从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原理看阅读的本质[J];语文学刊;2008年04期
7 纪光欣;伽达默尔解释学的语言观[J];洛阳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年03期
8 高常营,金延;工具还是存在——伽达默尔语言观探析[J];唐都学刊;2003年04期
9 郑汉华;理解和解释如何可能──伽达默尔释义学的根本任务[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6期
10 刘亚猛;;诠释与修辞[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王淑花;;伽达默尔的诠释学与古典著作解读的批判[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2 何华;;解读伽达默尔解释学中的语言转向[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3 宗廷虎;;钱钟书的理解修辞理论[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下)[C];2002年
4 谭倩倩;;哲学解释学观下的阐释学翻译理论——论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与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的关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万书元;;论隐喻与象征[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6 张丽芳;;论译者的主体性-从阐释学角度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张琳;;主体间性视角中的翻译主体[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曹海东;朱熹经典解释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帆;翻译研究中的哲学诠释[D];广西大学;2007年
2 张斯笛;从伽达默尔的前见理论看文学翻译中的误读[D];中南大学;2008年
3 许济涛;翻译研究的哲学诠释学考察及其结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4 邓璐璐;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理论探析[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5 李磊;从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看Uncle Tom's Cabin的两个中译本[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6 李雪娇;从描写到解释[D];黑龙江大学;2009年
7 张广兰;论伽达默尔主体间性语言观[D];华侨大学;2011年
8 周荣;《三字经》译本的阐释学对比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刘丽萍;伽达默尔语言观的多维度探索[D];黑龙江大学;2011年
10 李金国;走在“对话”之途的阅读教学[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1065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106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