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话典型狭义处置句的变异
本文选题:广州话 + 处置句 ; 参考:《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摘要】:通过问卷调查、模拟情景调查和语料库搜索等手段,调查分析了广州话典型狭义处置句的变异。结果显示广州人最常用"VCO+Ob"的形式;"VCO"式常用度排行第二,说明在不用"Ob"的情况下,VO语序的"VCO"式仍是表示处置义的优选句式;"‘将’字句+Ob"排第三;"将"字句排最后,是广州人说得最少的形式。结果反映出广州话典型狭义处置句依然是方言特征明显的形式占优,未有出现向普通话真正靠拢的趋势。语料库搜索到的语料还证明不管是"‘将’字句+Ob"还是"将"字句都常见于谈论时政类话题的话语当中。
[Abstract]:By means of questionnaire, simulated situational investigation and corpus search,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and analyzes the variation of typical narrow disposition sentences in Guangzhou dialect. The results show that "VCO Ob" is the most commonly used form in Guangzhou; "VCO" is the second most commonly used form, indicating that the "VCO" pattern in the word order of VO without "Ob" is still the optimal sentence pattern to indicate the meaning of disposition; "'will' sentence Ob" ranks third; and "will" is the last word. It is the least spoken form in Guangzhou.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ypical narrow disposition sentence in Cantonese is still the dominant form with obvious dialect characteristics, and there is no tendency to really close to Putonghua. Corpus searches also show that whether the word "general" or "general" is common in the discourse of current political topics.
【作者单位】: 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青年项目《粤方言语法变异研究》(批准号:GD10YZW06) 广东省教育厅“育苗工程”项目《广州话语法变异研究》(批准号:WYM10055)
【分类号】:H178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建安;论语言的变化与变异规律[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2 冯丽云;《围城》中语码转换的语用分析[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3 张国宁;李军;李玲玲;;法律英语语言的简明化[J];滨州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4 陈走明;中国英语的合理性及其存在意义[J];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5 刘电芝,洪显利;影响儿童早期语言获得的主要因素[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6 卢伟;略论东南亚华裔学生华语学习词典的编纂[J];辞书研究;2001年04期
7 赵文学;美英社会语言学研究述评[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8 叶起昌;批评话语分析中的阅读理论[J];外国语言文学;2002年04期
9 贺敏洁;谈广东报纸中粤方言词语使用的尺度[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10 李蓝;现代汉语方言差比句的语序类型[J];方言;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李予军;;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城市化发展与语言的变迁[A];第二届城市科学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谢俊英;;新词语与时尚词语社会知晓度调查与分析[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俞理明;汉语缩略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2 廖美珍;问答:法庭话语互动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3 姜玲;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4 潘世松;不同年龄段语用主体语体特征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5 方欣欣;语言接触问题三段两合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6 崔小敬;寒山及其诗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7 张卫国;双语学与新疆双语问题[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8 杨元刚;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但昭彬;话语权与教育宗旨之共变[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10 吴小奕;跨境壮语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芳;论商务谈判中的礼貌语言策略[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郝会丽;论新闻语体[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3 邓晓华;疑问句的功能偏离——转喻功能及其实现[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毛悦;影响汉语第二人称代词使用的社会文化因素[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3年
5 程刚;广西语言态度研究[D];广西大学;2003年
6 周霜艳;从社会语言学视角论网络语言[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7 丁炜;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8 李薇薇;汉语语境下的网络新词语研究[D];汕头大学;2003年
9 杨玉枫;论交际中的性别差异[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10 吴立红;新时期语法规范理论及实践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袁毓林;;“都”的加合性语义功能及其分配性效应[J];当代语言学;2005年04期
2 伍巍;论教学口语的功能特点[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3 邵敬敏;石定栩;;“港式中文”与语言变体[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4 郭熙;;说“N”三题[J];修辞学习;2006年01期
5 杨永林!100084北京;试析现代汉语中“程度性副词+非程度性形容词化名词短语”结构[J];现代外语;2000年02期
6 戴庆厦;杨再彪;余金枝;;语言接触与语言演变——小陂流苗语为例[J];语言科学;2005年04期
7 郭熙;;论华语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06年02期
8 仝国斌;句法框架中非同义词语的中和现象——从“都”和“也”的中和谈起[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黎意;广州话与壮侗语的后修饰成分比较研究[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6期
2 单韵鸣;;再释广州话副词“够”[J];中国语文;2008年02期
3 戴志伟;;儿嬉[J];开放时代;1988年02期
4 麦耘;;广州话的“异式词”[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01期
5 金丽娜;;语言接触下的“广式普通话”分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6 小广;;寻找广州的声音[J];黄金时代;2006年02期
7 梁洁英;;广州话的“亲”字[J];方言;1980年04期
8 黄家教;詹伯慧;;广州方言中的特殊语序现象[J];语言研究;1983年02期
9 许宝华;;《广州话方言词典》评介[J];辞书研究;1984年01期
10 ;粤语钩沉[J];开放时代;1986年09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林希;推普和讲广州话有冲突吗[N];广州日报;2005年
2 新周;城市进化,方言退化[N];大连日报;2007年
3 陈贤庆;从官话到普通话[N];中山日报;2007年
4 记者 陈慧;农村大妈不讲普通话难买菜[N];中山日报;2008年
5 杨锡彭;汉语共同语标准音的选择[N];语言文字周报;2005年
6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 本刊特约撰稿 欧阳觉亚;海南方言岛:移民文化活化石宝库[N];海南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刘墨;普粤之争没事找事[N];中华工商时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罗莎;“粤语保卫战”,莫要跑偏[N];中国财经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陈振凯;保护方言留存民族记忆[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10 本报记者 杨子岩;发展华文教育正当时[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方小燕;广州话句末语气助词对句子表述性的作用[D];暨南大学;2002年
2 陈潮忠;香港回归前后普通话使用情况及发展前景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陈亚凤;中港新三地的语言规划与新加坡本位小学语文课程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4 蔡华祥;盐城(步凤)方言动态助词及相关语法手段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5 甘于恩;广东四邑方言语法研究[D];暨南大学;2002年
6 李立林;东莞粤语语音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7 汤翠兰;广东新会司前话的音韵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8 黄仲鸣;香港三及第文体的流变及其语言学研究[D];暨南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朗;广州话否定范畴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温慧媛;澳门土生葡人广州话语音研究[D];暨南大学;2001年
3 王丹荣;襄樊方言“给”类句[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4 陈硒;现代汉语社会称呼语缺环“难点”的补偿策略[D];暨南大学;2006年
5 严奇辉;莆仙方言几个特殊句式的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6 林俐;粤语能性述补结构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7 吴小敏;21世纪初番禺区服务业语言使用情况调查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8 胡续发;大圩杨家粤语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9 杨璧菀;怀集白话语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10 陈思梅;广东海丰“占米话”之语音、词汇比较研究[D];汕头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1166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116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