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周金文中的第二人称代词
[Abstract]:The second person in the two weeks' Jin text said the pronoun "Yes, you are r > (er), and if," five. From the frequency of appearance, "you are" is a high-frequency word, the last three words appear very low frequency. In syntactic function, "Nai" and "Ru" are completely different, that is, "Nai" almost only acts as attributive, while "you" can act as object, subject, concurrent word and almost no attributive. "Nai" was concentrated in the Western Zhou period, and there was little difference in each stage; "you" was also concentrated in the Western Zhou period, but the proportion of the late Western Zhou Dynasty was higher; "r >" (er) Eastern Zhou Dynasty had a higher proportion, and "all" was found in the Eastern Zhou period. Compared with the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of Yin ruins, the second person pronoun system in the two-week Jin script is more complete. On the one hand, "r > (er)" appears, and if "three words", on the other hand, "you, Nai" appear very frequently. Compared with the Book of songs, we can see that the number of pronouns is basically the same, the common pronouns are basically the same, and the syntactic functions of "you" are the same. The main difference is "Nai", which is close to the Shang Shu and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Book of songs in the two weeks.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文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编号07JA740014) 吉林大学种子基金项目(编号2010ZZ045)
【分类号】:H121;K877.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董珊;略论西周单氏家族窖藏青铜器铭文[J];中国历史文物;2003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刚;连词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要略[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2 李修松;先秦秦汉时期淮河流域的历史地位[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3 张柏青;“二十四韵”语境别义──《二十四诗品》作者补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4 沈丹蕾;《五灯会元》的句尾语气词“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5 萧红;《洛阳伽蓝记》的五种判断句式[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6 方小中;定中结构研究综述[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7 马立春;;《三国志》连动句“而”“以”“则”使用情况考察[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8 王军;;古代汉语“有”字句研究综述[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9 武振玉;金文“以”字用法初探[J];北方论丛;2005年03期
10 刘利;先秦单音节助动词考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谢济;;郭沫若建国后的古文字研究[A];郭沫若史学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2 刘海琴;;甲骨文“合文”判断方法的初步研究—以花园僗东地甲骨“合文”为例[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2007年
3 周有光;;文字发展规律的新探索[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4 周小婕;;数词研究综述[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姚小鸥;;《离骚》“先路”与屈原早期经历的再认识[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6 史金生;;动量副词的类别及其选择性[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7 罗庆云;;《诗经》的介词“自”[A];第七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6年
8 赵爱武;;《诗经》“有+S”式考辨[A];第七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6年
9 张怀通;;由“允哉”看《逸周书》相关篇章的制作时代[A];史海侦迹——庆祝孟世凯先生七十岁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波;甲骨占卜源流探索[D];郑州大学;2003年
2 刘黎明;宋代民间巫术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3 延俊荣;给予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梁晓波;致使词汇与结构的认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5 李焱;《醒世姻缘传》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6 李立新;甲骨文中所见祭名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7 周建忠;屈原考古新证[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8 季琴;三国支谦译经词汇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9 张桃;宁化客家方言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10 曹建国;出土文献与先秦《诗》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素英;聊斋俚曲中的选择问句和是非问句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2 贺菊玲;《世说新语》语气副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3 于峻嵘;《荀子》句式考察[D];安徽大学;2001年
4 陈颖;宋代动量词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5 彭文芳;元代量词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6 刘蓉;论《穆天子传》的史料价值[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7 贾俊侠;先秦史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8 梁彦民;丰镐地区出土西周青铜容器的分期断代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9 胡勇;从汉语被动结构的演变看汉语注重话题的语言类型特征[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
10 蒋玉斌;(?)组甲骨文献的整理与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孙庆伟;试论杨国与杨,
本文编号:21205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120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