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美国《双语教育法》颁布的社会背景研究——基于霍姆斯的四模式分析框架

发布时间:2018-07-24 12:03
【摘要】:在美国的中小学校除英语之外讲各种语言的学生,或者说那些不会讲英语的学生,他们的教育需求长期得不到妥善的解决。1968年颁布的《双语教育法》表明,美国联邦政府承认了美国学校体制中长期存在的只能使用英语教学的单语教学问题,如何使教学语言多样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以霍姆斯的四模式为分析框架,把颁布《双语教育法》时纷繁复杂的社会背景置于规范模式、组织制度模式、精神状态模式和自然环境模式中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移民人口剧增并逐步扩展到新的区域,给美国公立学校造成了巨大压力;(2)司法判例对所实施的隔离但平等原则的彻底否定催生了新的希望;(3)少数族裔群体谴责主流社会的不公平,他们要求身份认同和获得更多权利的呼声愈来愈大;(4)联邦政府对保障国防安全、消除贫困现象等多重利益的考量,促成了《双语教育法》的颁布。
[Abstract]:The educational needs of student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the United States who speak various languages other than English, or those who do not speak English, have not been properly addressed for a long time. The Bilingual Education Act of 1968 shows that The Federal Govern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has acknowledged the long-standing problem of monolingual teaching in the American school system, which can only be used in English teaching, and how to make the language of instruction more diverse is a core problem to be solved urgently. Taking Holmes' four models as the analytical framework, the complicated social background of the promulgation of the Bilingual Education Law is placed in the normative model, the organizational system model, the mental state model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immigrant population has increased dramatically and gradually expanded to new areas, Putting great pressure on public schools in the United States; (II) the total denial of the principle of segregation and equality imposed by judicial jurisprudence has given rise to new hopes; and (III) minority groups have condemned the inequities of mainstream society, Their calls for identity and more rights are growing; (4) the federal government's consideration of the multiple interests of safeguarding national defense and eradicating poverty has led to the enactment of the Bilingual Education Act.
【作者单位】: 广东金融学院外语系;
【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港、澳、台语言教育政策对比研究”(GD10CJY04)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0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钱皓;美国移民大辩论历史透视[J];世界历史;2001年01期

2 蔡永良;语言一致与文化趋同——解读美国惟英语运动(1981-2002)[J];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03期

3 王莉颖;;美国双语教育立法及其双语教育发展[J];教育科学;2006年06期

4 陈纳;美国双语教育的社会政治背景[J];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11期

5 孔锴;;试论霍姆斯的比较教育研究方法论——问题法[J];外国教育研究;2007年03期

6 王有春;;美国双语教育的历史演进[J];外国教育研究;2008年05期

7 周玉忠;美国的语言政策及双语教学简述[J];语言与翻译;2002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孙大廷;美国教育战略的霸权向度[D];吉林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瞿茜;李其荣;;论二战前美国移民政策中的排外主义[J];八桂侨刊;2007年04期

2 奂平清;;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中国民族认同[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3 蔡永良;;美国西裔移民双语教育的语言战略思想[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4 张懿;孟庆瑶;;大学生幸福教育刍议[J];北京教育(德育);2008年02期

5 安延;新世纪国际留学市场中的法国[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5期

6 石隆伟;;哲学视野下的方法论与比较教育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06期

7 张东辉;;美国双语教育的历史演变与政策反思[J];比较教育研究;2008年06期

8 何茜;温静;;国别教育研究:意义、现状与发展趋势[J];比较教育研究;2009年06期

9 王金龙;;多元文化主义与外语文化教学策略[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10 李子彦;;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邬志辉;;发展农村教育:经济危机时期的战略选择[A];农村教育与农村发展高端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张传燧;王双兰;;《学记》对注入式教学的病理分析及其现实价值[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蓝建;;“世界教育危机”问题探讨[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1)——中外教育史比较研究(含比较教育等)[C];2009年

4 蓝建;;应重视二十世纪下半期以来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的研究——关于教育的历史转折[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1)——中外教育史比较研究(含比较教育等)[C];2009年

5 赵宁;;多元文化到跨文化——由法国政府驱逐罗姆人事件引发的思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吴宏超;;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困境与出路[A];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7 王一涛;;过度教育:根源及对策[A];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8 赵丹;;农村教学点师资状况的调查与思考——以中西部地区的调研为基础[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赵丹;Bruno Parolin;;促进教育资源共享:发展中国家学校布局规划的经验和启示[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白亮;;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的回顾与反思[A];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士兵;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视阈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积敏;全球化时代美国非法移民治理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3 盛义龙;未识别民族法律地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莉;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大陆SSCI论文定量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5 于光胜;文明的融合与世界秩序[D];山东大学;2009年

6 王超;跨国民族文化适应与传承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赵玉池;国际教育援助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8 龙秀雄;中国共产党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翟艳芳;全球教育的理念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10 张寅;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国家建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晓丽;中国电视媒体话语范式演变的多视角分析[D];云南师范大学;2008年

2 夏敏;呼和浩特农村乡镇基础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3 魏铁军;社会学视角下当代我国知识失业探析[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4 陈玉梅;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民族文化传承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5 李菁;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6 潘宝;经济过程中民族性利益的产生与转化[D];云南大学;2011年

7 董明明;基于媒介化社会的高校危机管理实务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8 周旭枚;高等教育大众化初级阶段及中国应对策略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9 娄晓欢;耶尔·塔米尔文化权利理论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10 胡欣;二战后中日教育策略及其比较(1945-2008)[D];湘潭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延;对西方经济学基本前提假设的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5期

2 薛理银;问题法与比较教育——对布莱恩·霍尔姆斯的一次采访[J];比较教育研究;1992年03期

3 彭伟强;美国浸入式教学实践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08期

4 吴剑丽,袁锐锷;试析美国双语教育政策的演变[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6期

5 马健生,张艳敏;论美国教育改革的市场机制及其公平问题[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5期

6 陈学飞;谈谈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若干基本要素[J];比较教育研究;1997年02期

7 黄宇红;;真理·道德·上帝——南北战争前知识观对美国学院的影响[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4期

8 褚洪启;论夸美纽斯教育理论的历史价值[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3期

9 俞正梁;变动中的国家利益与国家利益观[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1期

10 吴剑丽;美国的语言文化倾向与双语教育政策[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林若铭;多元文化视野下美国双语教育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丽姣;;美国外语教育印象散记[J];语言文字应用;2006年S1期

2 ;海外中文教育双轨制引争议[J];侨园;2003年06期

3 陈绂;;赴美考察总结[J];语言文字应用;2006年S1期

4 ;汉语进入美大学课堂[J];科技文萃;1994年10期

5 余有根;汉语教学将走进美国国民教育主体系[J];世界教育信息;2005年06期

6 张春;;双语教育:回顾与前瞻[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6年05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党琦;老美有心学汉语,学校无奈缺师资[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2 石可言;美国的中文热[N];陕西日报;2008年

3 闻莺;培养孩子的民族自豪感[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4 Jennifer Chen;“汉语热”助中国年轻人走出国门[N];国际商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刁萃;寻求语言优势 为发展打基础[N];中国经济导报;2006年

6 梅音;迎着朝阳开创事业[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姜大雨;法律文本的功能语篇分析[D];燕山大学;2009年

2 李兴忠;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法庭语言中的隐喻[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1413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1413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545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