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动宾式复合词带宾语”结构分析
发布时间:2021-03-12 08:19
本文在借鉴构式语法、三个平面等语法理论的基础上,多维度地分析了“动宾式复合词带宾语”结构(V·O1+O2)的句法语义特征,并尝试以构式语法中的相关理论来探讨其结构义实现的途径,同时对该结构进行了语用层面的挖掘,一定程度上深化了对“动宾式复合词带宾语”结构(V·O1+O2)的研究深度。本文共分六章,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界定了“动宾式复合词带宾语”结构(V·O1+O2)的定义与内涵,阐述了该结构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研究意义,同时介绍了本文研究采用的理论和方法以及语料来源。第二章对“动宾式复合词带宾语”结构(V·O1+O2)目前的研究状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综述和评价。肯定了以往研究取得的成绩,也指出了该结构研究中尚待解决的问题。第三章对“动宾式复合词带宾语”结构(V·O1+O2)的句法—语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讨论了该结构中动宾式复合词V·O1和所带宾语O2的构成及分类,分析了各结构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比较并总结了动宾式复合词所带宾语与一般动词所带宾语的不同。第四章考察了“动宾式复合词带宾语”结构(V·O1+O2)的结构义。对该结构的核心意义及各结构成分进入该结构时的语义配置进行了讨论,该结构的核心语义是对关涉对象的一种解析,V普遍表弱动作义且具有抽象性,O1具有非具体性且为泛指,O2则是具体可感的。同时还对这种结构义的实现过程进行了分析,指出该结构义的实现途径所具有的三个层次,即语义兼容与直接匹配、认知互动与语义扩张以及语境激活与语用影响。第五章对“动宾式复合词带宾语”结构(V·O1+O2)所适用的语用环境和其独特的语用价值进行了探讨。该结构广泛运用于书面语中,尤其在新闻语言中出现频率较高;其次,该结构具有简化语言、突出重点,结构匀称、韵律和谐,别致新颖、生动有趣三方面的语用价值。第六章结语总结全文,指出了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同时也说明了本文存在的不足之处。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上海市211工程院校985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页数】:69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动宾式复合词带宾语"结构(V·O1+O2)的定义与范围
二、"动宾式复合词带宾语"结构(V·O1+O2)的研究意义
三、"动宾式复合词带宾语"结构(V·O1+O2)的研究理论与方法
3.1 研究理论
3.2 研究方法
四、"动宾式复合词带宾语"结构(V·O1+O2)的语料来源
第二章 "动宾式复合词带宾语"结构(V·O1+O2)研究综述
一、关于"动宾式复合词带宾语"结构(V·O1+O2)的合格度及其来源
二、关于"动宾式复合词带宾语"结构(V·O1+02)的特点及搭配条件
三、关于"动宾式复合词带宾语"结构(V·O1+O2)的语义功能
四、关于"动宾式复合词带宾语"结构(V·O1+O2)的语用价值及类推表现
五、关于"动宾式复合词带宾语"结构(V·O1+O2)研究中的成绩和不足
第三章 "动宾式复合词带宾语"结构(V·O1+O2)的句法-语义分析
一、"动宾式复合词带宾语"结构(V·O1+O2)的形式表现及句法功能
1.1 V·O1+O2结构的形式表现
1.2 V·O1+O2结构的句法功能
二、"动宾式复合词带宾语"结构(V·O1+O2)中的动宾式复合词V·O1
2.1 V·O1的构成
2.2 V·O1的性质
2.3 V·O1的语义特征
三、"动宾式复合词带宾语"结构(V·O1+O2)中的宾语O2
3.1 O2的构成
3.2 O1与O2之间的语义关系
3.3 O2的类型
四、"动宾式复合词带宾语"结构(V·O1+O2)中V与O1的结合过程
五、小结
第四章 "动宾式复合词带宾语"结构(V·O1+O2)的结构义分析
一、"动宾式复合词带宾语"结构(V·O1+O2)的结构意义
1.1 V·O1+O2结构的基本义项
1.2 V·O1+O2结构的紧缩性及客观表义的凝练性
1.3 V·O1+O2结构的主观倾向性及意图性的表达
二、"动宾式复合词带宾语"结构(V·O1+O2)中各成分语义配置及结构义实现
2.1 V·O1+O2结构中各成分的语义配置
2.2 V·O1+O2结构的结构义实现
三、小结
第五章 "动宾式复合词带宾语"结构(V·O1+O2)的语用分析
一、"动宾式复合词带宾语"结构(V·O1+O2)的语用环境
二、"动宾式复合词带宾语"结构(V·O1+O2)的语用价值
2.1 简化语言突出重点
2.2 结构匀称韵律和谐
2.3 别致新颖生动有趣
三、小结
第六章 结语
一、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
二、本文存在的不足之处
附录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标题语境中动宾组合变异及动因分析[J]. 王同伦.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01)
[2]二价动宾式复合动词配价研究[J]. 单宝顺. 唐山学院学报. 2009(02)
[3]动宾非常规搭配的转喻和隐喻透视[J]. 黄洁.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1)
[4]从新闻标题看动宾式动词带宾语[J]. 李凤吟.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9(01)
[5]论元的激活扩散过程与动宾之间的语义匹配[J]. 谢晓明. 学术交流. 2008(11)
[6]动宾式动词带宾语结构研究简述及使用现状分析[J]. 王淑君.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08(07)
[7]“动宾结构带宾语”格式成因探究[J]. 朱军,盛新华. 汉语学习. 2008(03)
[8]生成整体论视角下“动宾动词+名宾”构式的生成——构式创新的一个动因[J]. 刘辰诞. 外语学刊. 2008(03)
[9]动词词义在结构中的游移与实现——兼议动宾结构的语义关系问题[J]. 任鹰. 中国语文. 2007(05)
[10]动宾式结构带宾语现象与语言的内在规律[J]. 任泽湘.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S1)
硕士论文
[1]动宾式动词带宾语(VO1+O2)现象研究[D]. 王艳频.南昌大学 2008
[2]现代汉语“VO1+O2结构”论述[D]. 吴德慧.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8
[3]“(V+O1)+O2”结构的多角度考察[D]. 陈艳阳.湖南师范大学 2004
[4]动宾式词语带宾语结构(V·O+O1)探析[D]. 黄倩.暨南大学 2003
本文编号:21428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142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