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汉字的造字过程
[Abstract]:In today's China, cognitive science is the hottest subject in the field of linguistics. Unfortunately, foreign blindly introduced, more imitation, really in-depth research less. After deeply studying western theories, it is found that Chinese characters are rich in cognitive science theory. Because: on the one hand, Chinese characters are visual, their ancestors have paid attention to "form" since ancient times to examine pronunciation and semantics; on the other hand, the West thinks that writing is a vassal of language. Of course, there is no possibility of digging deep into letters. They put more emphasis on the language itself. Language is as long as human history. Because language is the first mark created by man, many new problems can be found in the visual mark of the second artificial mark created according to it and for it.
【作者单位】: 广东商学院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H1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玉堂;;从“释比”的音译谈羌族释比经典中“神名”的英译[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2 袁文彬;翻译研究的语篇分析模式及其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3 沙宗元;;论汉字发展和规范的动态平衡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4 孙显元;;中共两大历史性飞跃理论成果命名的启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5 惠嘉;户晓辉;;论“兴”义的演变及其思维特点[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6 杨璨;;“火星文”的非语言特征[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7 徐福坤;;从汉字的应用看汉字的性质[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8 王有卫;;语素文字说质疑[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9 孙良诚;;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语言教学和言语教学探讨[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10 孙良诚;;高职英语教学中语言教学和言语教学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铭玉;;谈语言符号学理论系统的构建[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2 王兆春;;索绪尔符号学说与《墨经》“名实”论之比较[A];“回顾与前瞻:中国逻辑史研究30年”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杨莉;;索绪尔的语言观及任意性原则对外语学习的启示[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4 何小菲;;“杂交性”策略在跨文化符码中的运用及受众的解读——北京奥运会吉祥物案例研究[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5 周频;;在学习词典中采用语义网络凸显语词意义[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6 周红红;;外来词的界定[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韩永进;;城市创新的结构与符号逻辑——城市创新经济结构体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路线图分析[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0分会场-生态文明视域中的城市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冯时;;郭沫若《金文所无考》补正[A];郭沫若研究三十年[C];2008年
9 黄荣生;;汉、英姓氏文化差异探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郭万青;;《国语》中的“曰”字与“云”字分析[A];《国学论衡》(第四辑)[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曲丽玮;元刊杂剧复字词汇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龙翔;中国英语学习者言语交际中语用失误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王蕾;中国高水平EFL学习者语言研究:程式语和语言创造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7 郭嘉;英语语调实验分析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吕庙军;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符号[D];南开大学;2010年
9 王艳红;美国黑人英语汉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陈雪颂;设计驱动式创新机理与设计模式演化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雪;俄汉语词汇理据性对比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吴艺彬;俄语三价动词的语义配价与句法模式[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鼐;关于数字电影传播特征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丁一吟;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的大众传播学解读[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5 王伟娜;英汉谚语里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对比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李晓;语言符号与货币的通约性初探[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7 苏章海;进化与融合:中西语言学元语言关键词系统对比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8 郑宇;后现代史学对传统史学的挑战与反思[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解晓旭;《常谈S堋芳捌涿袼子锘愫退子锎恃芯縖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范诗言;成语颜色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翁丽君;;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词汇空缺的形成原因[J];科技信息;2008年29期
2 张爱容;;从认知角度看英汉语言禁忌现象[J];鸡西大学学报;2011年08期
3 毛海燕;;英汉语言、思维的共性与差异——认知语言学角度的英汉词汇对比研究[J];学习与探索;2007年06期
4 解植永;;范畴化的原型理论与古汉语判断句的界定[J];文教资料;2009年30期
5 蔡晖;认知语言学视野中的功能语体分类问题[J];外语学刊;2004年06期
6 张保培;;认知语言学的范畴化理论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7 孔昭莉;张兴梅;徐育新;;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英汉“一量多物”现象分析[J];考试周刊;2011年35期
8 赵华俊;;简述范畴化及认知模型——以认知的视角看语言[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年06期
9 彭媛;原型范畴理论的演变与发展及其启示[J];孝感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10 洪艳青,张辉;认知语言学与意识形态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分组讨论[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田英;;浅谈认知语言学翻译观与翻译能力培养[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10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3 ;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日程安排[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姜志芳;;从一词多义现象看认知语言学对意义的构建[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魏在江;;语篇转喻[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陈维振;吴世雄;;有关范畴本质和语义模糊性的再认识[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王寅;;汉语“动名构造”与英语“VN构造”的对比——一项基于语料库“吃-名/eat-N构造”的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邱玲俊;;从认知学及哲学角度看隐喻思维[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徐明;;认知语言学在日本——日本认知语言学研究现状的调查与分析[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10 高航;;温度的概念隐喻:汉语语料考察[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晶 山西财经大学;我所理解的认知语言学[N];山西经济日报;2010年
2 张茧;语言学家来湘论道[N];湖南日报;2007年
3 吴明华;认知语言学在中国[N];中华读书报;2005年
4 张青;基于汉字的汉语信息语法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8年
5 赵世开;语言学研究在中国:回顾和展望[N];中华读书报;2003年
6 储泽祥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储泽祥:追求理论方法创新是核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7 ;句法语文学科召开工作研讨会[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8 黄忠廉 焦鹏帅 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翻译科学研究所;四川大学外语学院;建构翻译地理学新学科体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9 石锋 南开大学语言研究所;语言学:从卡片之学到数据之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江晓红 肇庆学院外国语学院;多元与融合:语用研究的认知视角[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峥琳;现代汉语述结式的不对称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2 刘道锋;《史记》动词系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 赵亮;空间词汇系统的认知语义分析[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4 朱晓军;空间范畴的认知语义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陈海叶;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范畴化:概念库的经验识解模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6 王薇;名词动用的认知修辞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7 谢菁;基于认知语言学的中医病因病机概念隐喻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8 刘宇红;认知语言学视野中的指称解读:限定名词词组的外指与前指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9 蔡言胜;《世说新语》方位词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10 张磊;汉英视觉动词语法化的认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雅冬;从认知角度看专有名词转化为普通名词的现象[D];四川大学;2006年
2 田原;认知语言学基本概念及其在词汇蕴含分析中的应用[D];四川师范大学;2003年
3 姜涛;认知语言学的范畴化类典型论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4年
4 闫妍;网络词语的认知分析[D];黑龙江大学;2008年
5 江加宏;通感隐喻的认知研究[D];安徽大学;2005年
6 何俊平;译者的心路历程[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7 吴立莉;论认知取向的翻译和翻译教学[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8 廖立方;认知语言学与系统功能语法在语篇连贯分析中的互补性研究[D];湘潭大学;2008年
9 王大成;现代汉语动词重叠构形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10 于燕萍;英汉颜色词隐喻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1579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157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