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新加坡双语教育模式与语用环境及语言转移

发布时间:2018-08-15 11:37
【摘要】:新加坡是中国之外唯一以汉族为主的国家,研究其英汉双语教育模式及语言使用最新现状对我国双语教学具有针对性很强的借鉴意义,但目前还没有其它学者对此进行系统研究。本文作者首次从历史角度归纳了新加坡双语模式,并在当地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语用调查。本文是关于社会语用环境和语码夹杂现象的调查分析(家庭环境部分已发表于《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5)。结果显示,近40年的双语教育对以汉语方言为主的华族语用传统造成了巨大影响,目前华族学生日常交际中最常讲的语言转向英语,最常讲方言的学生不足1%。街面用语中使用英华双语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原来的方言拼音逐渐被取代。不过,华人的华语交际能力得到较好的保持。整体而言,新加坡已经实现了"突出英语、保持母语、消灭方言"的预定目标。
[Abstract]:Singapore is the only country outside China dominated by the Han nationality. The study of its English-Chinese bilingual education model and the latest situation of language use has a strong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bilingual teaching in China. However, no other scholars have carried out systematic research on this issue. For the first time, the author sums up Singapore's bilingual model from a historical point of view and conducts a large-scale pragmatic survey in Singapore. This paper is about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phenomenon of social pragmatic environment and code-inclusions (the family environment section has been published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2010.5).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bilingual education in the past 40 years has had a great impact on the Chinese pragmatic tradition, which is dominated by Chinese dialects. At present, the most commonly spoken language of Chinese students turns to English, and the most frequently spoken dialects are less than 1%. The use of English and Chinese bilingualism in street language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common, and the original dialect Pinyin is gradually being replaced. However, the Chinese language communicative ability is better maintained. Overall, Singapore has achieved its predefined goal of highlighting English, preserving its mother tongue and eliminating dialects.
【作者单位】: 集美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新加坡英汉双语教育史:新加坡近三代华人使用汉语方言、‘华语’及英语的历史演变”(11YJA740036)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0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黄明;朱宾忠;;新加坡双语教育模式与华族家庭语言转移趋势调查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超;;中职英语教育与学生发展[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3期

2 任向民;;如何在高校开展计算机课程的双语教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S2期

3 江红;;有机化学课程中引入双语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S2期

4 何阳;孙民治;;对高等体育院系本科篮球实践课运用双语教学的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12期

5 郭素艳;;对高校体育双语教学的重新审视[J];搏击(体育论坛);2010年04期

6 焦峪平;;涉外型院校体育“双语教学”模式的实验设计与研究[J];搏击(体育论坛);2012年03期

7 葛大凤;万学红;;我国高校双语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才智;2009年01期

8 裴育;邱波;;关于双语课件在外贸教学中的作用分析[J];才智;2011年01期

9 王英;李洁;;少数民族理科专用汉语教材的设计与编写原则[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10 高迎春;;高校双语教学中值得注意的问题与对策[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吕丽辉;;论如何加深加大高校双语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改革[A];高教科研2006(中册:教学改革)[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芳;语言教育规划视角中的大学外语教育政策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张志刚;语文教育文化传播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谢倩;外语教育政策的国际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朴宣姝;学前对韩汉语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赵建梅;培养双语双文化人: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人类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莉颖;双语教育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谢登斌;当代美国课程话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李静;幼儿汉字多元化教育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黄崇岭;双语教学的理论和中国双语教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10 刘全国;三语环境下外语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佳佳;加拿大“沉浸式”双语教育对我国朝鲜族小学双语教育的启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于洋;小学教师国际间交流培训的实践与反思[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赵健;小学双语师资培训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刘培培;新疆喀什地区泽普县双语教师队伍建设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年

5 闫彩虹;中美小学双语教育比较及启示[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6 胡盼;中外合作高中项目下的英语浸入式教学个案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付彬彬;高中英语浸入式教学个案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鹏鹏;在双语教学中对中外非物理类大学物理教材的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周瑶;当代美国语言政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可;左右摇摆的语言政策[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衍德;从特殊与普遍中演绎出的独到见解——评刘宏新著《战后新加坡华人社会的嬗变:本土情怀·区域网络·全球视野》[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4年03期

2 郑国兴;新加坡华人体育家——沈文炳[J];体育文化导刊;1993年01期

3 ;新加坡华人借中国电影寻根[J];电影文学;1995年08期

4 陈纤;;星洲纪事[J];广东艺术;1995年02期

5 李勇;;族谱与新加坡“福建人”方言族群移民史研究[J];世界民族;2010年01期

6 陈克振;;中印复交的幕后人物——记著名新加坡华人、民间大使唐裕[J];侨园;1996年01期

7 林玲;“新加坡华人社会的现状与研究思考”专题讲座纪要[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1年04期

8 蔡葩;;内地文化对新加坡琼籍华侨的影响[J];新东方;2009年08期

9 陈碧;;新加坡华人庙宇探访[J];寻根;2009年04期

10 李兴;新加坡华语生存环境探微[J];八桂侨刊;200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庄幸乐;;新加坡华人庆清明[A];清明(寒食)文化的多样与保护——中国传统节日(清明·寒食)论坛文集续编[C];2011年

2 李金生;;新加坡闽人的谱牒与族史:文献资源的开发、管理与利用[A];《谱牒研究与华侨华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郭玉聪;王黎晨;;新加坡华人新移民与华族的冲突与融合[A];21世纪出入境(移民)管理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李勇;;从族谱看新加坡福建人社群变迁[A];《谱牒研究与华侨华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李天锡;;闽籍新加坡华人的传统节日活动窥探[A];闽台岁时节日风俗——福建省民俗学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6 曾玲;;新加坡福德祠绿野亭文献的学术价值与出版状况[A];《谱牒研究与华侨华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陈松岑;;新加坡华人的语言态度及其对语言能力和语言使用的影响[A];世纪之交的中国应用语言学研究——第二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8 李天锡;;泉、台与新加坡玉皇信仰比较研究[A];闽台玉皇文化研究[C];1996年

9 张忠民;陈同;;“孙中山与海外华人”学术研讨会综述[A];近代中国(第五辑)[C];1995年

10 黄如欣;周娟娟;洪素云;;福建汉族人群D2S44、D10S28、D4S163VNTR多态性研究[A];中国输血1999年年会暨纪念ABO血型发现100周年学术交流论文专辑[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黄怀;市领导会见新加坡驻厦总领事[N];厦门日报;2011年

2 通讯员 竺轩;新加坡华人关注我市可喜变化[N];驻马店日报;2011年

3 吕元礼;新加坡研究的中国情怀[N];学习时报;2011年

4 实习记者 王爽 本报记者 王小玲;跨国大爱川流不息[N];四川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樊易宇 姜兴华;新加坡的“长征”热[N];解放军报;2011年

6 记者 赵忠洪;新加坡爱心人士抵桂[N];桂林日报;2010年

7 记者;沟通资讯 加强合作[N];厦门日报;2007年

8 郭海方;史济春会见新加坡客人[N];河南日报;2007年

9 张亚武 河南记者站 郑宝亚;别让“高门槛”挡住游客脚步[N];中国旅游报;2006年

10 深圳大学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 吕元礼;学习新加坡建设廉政体系[N];深圳特区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明;新加坡双语教育发展史[D];厦门大学;2008年

2 张钟鑫;新加坡华人基督教研究(1819-1949)[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永乐;构建超越种族与区域的政治共同体[D];复旦大学;2007年

4 严春宝;新加坡儒家文化传承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5 孟庆梓;东南亚华人社群的建构与演化[D];厦门大学;2008年

6 汪鲸;新加坡华人族群的生活世界与认同体系(1819-1912)[D];暨南大学;2011年

7 潘家福;新加坡华社的多语现象与语言接触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8 崔东红;新加坡的社会语言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9 颜春龙;海外华文传媒与华人文化认同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10 陈亚凤;中港新三地的语言规划与新加坡本位小学语文课程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孟瑞霞;儒家伦理与新加坡家庭价值观教育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璇;双语教育模式的对比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3 王黎晨;1990年以来新加坡的中国新移民[D];厦门大学;2008年

4 王玮(韦华);新加坡华文报业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骆传伟;言外行为、语用环境和语用结构——篇章语用与翻译[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6 骆秀红;二战后新加坡华文教育兴衰及原因分析[D];暨南大学;2009年

7 刘春梅;旧体诗今用研究[D];广西大学;2003年

8 白叶;社会变迁与新加坡华人宗乡社团之演变[D];厦门大学;2007年

9 郑飞;修辞范畴“风”:语用环境中的语义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10 刘培栋;战后新加坡华文教育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1840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1840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4d5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