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趋弱与民族文化复兴
[Abstract]:Due to the imbalance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various countries in the world, the cultural exchange has to some extent appeared the unequal interaction and the unidirectional infiltration, the cultural distress consciousness is based on this kind of unbalanced infiltration causes the worry, ponders and cautions. Huntington regarded Chinese culture as the main object in non-western culture which may produce fierce conflict with western culture in the theory of "clash of Civilizations", which is based on the recognition of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ulture. The result of cultural colonization is that the Chinese people's sense of identity to the country and nation is declining, but the western ideology and culture is from this point of view, it is urgent to enhance the Chinese cultural competitiveness.
【作者单位】: 浙江工商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分类号】:H1-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陈辉;;漫画网游让“给力”“吐槽”等日本词风靡中国[J];传承;2011年10期
2 王晓华;;民族文化的忧患——英语的强势地位与汉语文化复兴[J];探索与争鸣;2006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秦晖;[N];南方周末;2007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必仪;梁漱溟文化模式论及新儒学的现代意义[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 刘鹏,王艳秀;对胡适中国文化态度的再思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3 朱保成,孙哲;试论作为文化现象的足球在中国的传播[J];安徽体育科技;2001年02期
4 林震,张勇,张闯;试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退耕还林工程中的体现和落实[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5 梁霞;;浅议健身气功的价值[J];搏击(体育论坛);2009年02期
6 任苗苗;;从儒家视野观照健身气功与和谐社会[J];搏击(体育论坛);2009年05期
7 权雅宁;论新时期文学的世俗化审美追求[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8 张梅娟;;现代化进程中的儒家伦理思想价值探讨[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9 蔡红燕;关于小康社会中文化内蕴的思考[J];保山师专学报;2005年04期
10 孙婷婷;中国政党制度的多维透析[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罗江文;林鸿程;;谈儒家义利观及其对后世的影响[A];孔学研究(第七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七次暨海峡两岸第五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彤;转型期文化学的批判[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2 张建德;中国共产党执政方略研究[D];山东大学;2003年
3 石秋仙;论中国早期电影与文学的互动关系[D];山东大学;2005年
4 胡敏;中西人体美观念及其表现形式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姚准;景观空间演变的文化解释[D];东南大学;2006年
6 贲恩正;太极组织文化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7 李征;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对我国当代竞技篮球发展影响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8 王言群;新编健身气功的理论构建[D];上海体育学院;2008年
9 王林;健身气功推广策略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9年
10 黄杉;城市生态社区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楚云(Pattaya Tinnatayanon);从汉语熟语看中国传统等级观念[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
2 辛蓓;关于网络时代青少年道德价值观变化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2年
3 韩辉;藏族大学生文化认同结构及与自我价值感的关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4 张其邦;福建新乡土建筑人性化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5 袁慧玲;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6 闵融融;论“五·四”以来新文化的发展与中国社会的变革[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7 张绍轩;儒家传统文化与中学德育教育[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周晓燕;从历史反思中建构当代科学知识观[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9 吴萍;论大学生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10 吴莺;论电视文化多元性与民族性的统一[D];山东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白贝迩;;论语言的应用工具性与双语教育的必然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1年18期
2 尘元;;在语词的密林里……[J];读书;1988年09期
3 刘伟杰;;说古文今译[J];潍坊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4 封瑾;;汉字·城市[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10期
5 陈琪;;期待视野与翻译策略选择[J];中华文化论坛;2008年S1期
6 杨琳;;试论双语教育下的民族语言与文化的保持[J];甘肃高师学报;2009年03期
7 陈彤;;高职语文教学培育学生民族精神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1年10期
8 胡日查;;关于加强我国民族地区双语教育问题的思考[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9 彭静;普通话教学中民族文化的体认[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10 尹晓红;;从色彩词“白”看蒙汉民族文化的异同[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陆永昌;;翻译,要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2 米蒂;;幼儿哈尼语教学体会[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云南卷)[C];2010年
3 赵宁;;论后殖民主义批评语境下理论对翻译抉择的启示[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4 伍琪凯梦;;语言化石与民族文化[A];布依学研究(之四)——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三次年会暨第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3年
5 ;民族文化,在诗文中传承; 民族精神,在吟诵中弘扬[A];吟诵经典、爱我中华——中华吟诵周论文集[C];2009年
6 王伟;;语言与民族文化——布依语民俗语汇拾零[A];布依学研究(之三)——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二届年会暨第三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1年
7 蒋有经;;汉语模糊修辞的文化阐释[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8 孙洪忠;;成语语义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黄伟;;布依族文化的语言透视[A];布依学研究(之三)——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二届年会暨第三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1年
10 佟永功;关嘉录;;论满文中的汉语借词[A];满学研究(第一辑)[C];199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何渝;计算机教育应体现民族文化[N];光明日报;2003年
2 ;黔西南:保护民族文化 复兴民族语言[N];贵州民族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邓艳霞邋实习生 李日章;推广壮民族语文 传承壮民族文化[N];南宁日报;2007年
4 叶庆;小说汉字[N];安徽日报;2005年
5 李土生;当心!汉语正遭受“外来污染”[N];中国信息报;2008年
6 徐飞;坚持科学发展观 推进民族语言环境建设[N];贵州民族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王昭;华文教育:民族文化薪火相传[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8 梁朝文;让双语教学与民族文化进校园协调发展[N];贵州民族报;2011年
9 张黎;《苗汉词语对照总汇》首发式举行[N];楚雄日报(汉);2008年
10 大象出版社北京事业部总经理 李人凡;尊重经典 优选时尚[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刘佐艳;语义的模糊性与民族文化[D];黑龙江大学;2003年
2 曹迪;国家文化利益视角下的中国语言教育政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孙岿;中国突厥语族诸民族文化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4 吴平;文化模式与对外汉语词语教学[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5 奥其尔(Gongor Eldev-Ochir);蒙汉语颜色词之国俗语义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6 王文忠;修辞活动的民族文化特点[D];黑龙江大学;2003年
7 谭志满;文化变迁与语言传承[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容勋;中韩色彩语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2 蒋旭辉;文化与外语学习[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1年
3 张靖华;汉语味觉词的文化审视[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4 蒙淑毅;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5 黄霞;论汉民族文化对汉语色彩词的影响[D];内蒙古大学;2004年
6 王丽莉;关于“手”多义性的中日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7 胡菊花;从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视角看中国文化的输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8 杨道军;语文学习方式对多元一体民族文化的影响与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乔露;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10 高娃;满蒙谚语与文化的关系及特点[D];黑龙江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1877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187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