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再A也B”构式的类型分析——兼谈构式的基本类型

发布时间:2018-08-19 15:59
【摘要】:文章认为,现代汉语"再A也B"表达式虽然形式唯一,但由于其内部有截然不同的意义,可分为两种构式:增效构式和非增效构式。两种构式在语块A的有界无界、"再"的语义释义、"再A"与B的关系以及"再A也B"结构的凝固程度、构式义和解析角度等多个方面都不同。
[Abstract]:This paper holds that although the expression of "A and B" in modern Chinese is unique in form, it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kinds of constructions: synergistic construction and non-synergistic construction because of its distinct meaning. The two constructions are different in terms of the bounded unbounded, the semantic meaning of "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 A" and "B" and the solidification degree, construction meaning and analytic angle of the structure of "re A and B".
【作者单位】: 嘉兴学院中文系;
【基金】:嘉兴学院2010年重点项目“基于大规模语料库面对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让步格式研究”(项目编号:70110X25BW) 浙江省社科联2011年研究项目“城镇化过程中的语言认同及语言变化:嘉兴地区的言语情况调查”(项目编号:2011B103)的资助
【分类号】:H14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古川裕;;“再”字NP作主语的“假单句”[J];汉语学习;2009年05期

2 陈满华;;关于构式的范围和类型[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3 梁君英;;构式语法的新发展:语言的概括特质——Goldberg《工作中的构式》介绍[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年01期

4 熊学亮;;增效构式与非增效构式——从Goldberg的两个定义说起[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年05期

5 陈满华;;关于构式语法理论的几个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年05期

6 刘国辉;;构式语法的“构式”之辩[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年08期

7 王黎;关于构式和词语的多功能性[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8 刘玉梅;;Goldberg认知构式语法的基本观点——反思与前瞻[J];现代外语;2010年02期

9 沈家煊;;“有界”与“无界”[J];中国语文;1995年05期

10 刘丹青;作为典型构式句的非典型“连”字句[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足云;“是……的”句式的比较与系统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2 杜道流;指称、陈述理论及其对上古语法研究的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3 姜红;;具体名词和抽象名词的不对称现象[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4 袁周敏;方宗祥;;“都是……惹的祸”构式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5 罗主宾;;现代汉语“以A为B”凝固结构语义的认知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6 周有斌;“不是A,就是B”句表述对象的数量及作用[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7 施发笔;试论《水浒传》介词避复的技巧[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8 阮绪和;形名偏正结构的语法功能[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9 陶振伟;;“拿”的语法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10 黄启庆;尹海良;;现代汉语AB式双音节形容词重叠形式及其音变处理[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影;付莉;;韩国中小学生“是”的错序偏误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2 陶原珂;;从汉语的词性-义项关系论汉外词典的词性标注结构[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秦金亮;;论西方心理学研究中现象学方法发展的历史轨迹[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4 沈焕生;朱磊;;基于信息内容的关键词抽取研究[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五届信息论学术年会暨第一届全国网络编码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5 吕晓玲;;闽南方言南安话的类结构助词“得”、“说”、“伊”、“通”[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魏励;;现代汉语“作”和“做”的使用分析[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祝东平;高彦怡;;副词“就”的释义[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田长生;;浅谈《论语》中的复叠现象[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阮绪和;;江西武宁(上汤)话的程度副词“死、几、蛮”[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胡妍;;论话语理解的语义联想策略[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冯军;论外宣翻译中语义与风格的趋同及筛选机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徐进波;中国山水画装饰性探微[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7 杨先明;0-5岁汉语儿童语言发展的认知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8 彭懿;英汉肤觉形容词的认知语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章莉萍;基于栅格模式的地图图形自动综合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10 龙又珍;现代汉语寒暄系统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雪;俄汉语词汇理据性对比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宋文平;现代汉语“A而不B”格式的多角度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黄姗姗;系统功能理论视阈下的“X是X”结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高健;与“半”相关格式的量范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赵桂阳;现代汉语“不是X的X”结构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宋娜;植物景观空间营造中的人性化设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7 马晶晶;表人名词类词缀“X手”、“X者”、“X员”分析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乌晓丽;“X+—N比—N+VP”表义功能新探[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婧一;元代笔记分词理论与实践[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曹萍;府城官话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毓智;;构造语法理论关于construction定义问题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吴福祥;南方方言几个状态补语标记的来源(二)[J];方言;2002年01期

3 胡明扬;基本句式和变式[J];汉语学习;2000年01期

4 冯志伟;;从格语法到框架网络[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5 严辰松;;构式语法论要[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6 石毓智;;结构与意义的匹配类型[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7 陈满华;;关于构式的范围和类型[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8 王寅;王天翼;;“AS认知方式”:隐喻等机制的统一解释——十五论语言的体验性[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9 刘玉梅;;“吧”族词形成的认知机制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10 杨鲲,陈建中,孙德刚,刘大有;认知逻辑中逻辑全知问题及其解决方法[J];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9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万兰芹;;构式语法的解释力——以汉语中三种特殊的双宾句为例[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2 何爱晶;陆敏;;去粗存精 取精用弘——构式语法研究概述[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3 董娜轶;;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浅析关联理论与构式[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4 李勇忠;祈使句语法构式的转喻阐释[J];外语教学;2005年02期

5 张磊;张瑞虹;;构式语法应用于二语习得研究的可能性[J];考试周刊;2007年38期

6 王海峰;;离合词离析形式AxB的构式特征[J];汉语学习;2009年01期

7 闫洪勇;施晓伟;;基于语料库的构式语法研究的理论思考[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04期

8 于红;戴卫平;;认知语法与构式语法说略[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0年03期

9 蒋世强;;构式语法的符号学诠释[J];语文学刊;2010年21期

10 张洁;;用构式语法分析汉语的存现句和容纳句[J];西安社会科学;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强;詹卫东;任海波;;构建大规模的汉语语块库[A];自然语言理解与机器翻译——全国第六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2 周玉;宗成庆;徐波;;基于多层过滤的统计机器翻译[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李云靖;;“NP+的+VP”结构的构式语法阐释[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卢烈红;;“何莫非”考[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5 孙宏林;俞士汶;;浅层句法分析方法概述[A];世纪之交的中国应用语言学研究——第二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6 祖生利;;《元典章·刑部》直译体文字中的特殊语法现象[A];蒙古史研究(第七辑)[C];2003年

7 李毅;亢世勇;孙茂松;孙道功;;基于奥运语料的语义成分标注规范[A];全国第八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JSCL-2005)论文集[C];2005年

8 尹烨;;《诗经》代词用法浅析[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9 钟立军;李茹;彭洪保;;基于汉语多词块的语料库研究[A];第四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郭万青;;《国语》中的“曰”字与“云”字分析[A];《国学论衡》(第四辑)[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储泽祥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储泽祥:追求理论方法创新是核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涿州市第二中学 郄跃武;浅谈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N];学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燕玲;现代汉语小句内疑问代词同现情况考察[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尹琼;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D];复旦大学;2005年

3 玛琳娜·吉布拉泽;现代汉语疑问代词的多视角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4 朱茜;构式语法理论框架下“能”的多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5 石彦霞;《纪效新书》句法专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6 李文浩;基于突显观的构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7 郑娟曼;现代汉语贬抑性习语构式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8 皇甫素飞;现代汉语紧缩构式的多维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郭印;汉英致使交替现象的认知功能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10 王小穹;疑问代词语义范畴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萍;试论“构式—语块”教学法[D];黑龙江大学;2012年

2 丰蓉;构式语法视角下“起来”中动句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沈冲;从汉语儿童语言习得角度浅谈构式语法[D];辽宁大学;2011年

4 黄巾格;“被+X”构式的构式语法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5 丛珊珊;汉语语块及其在留学生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应用[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杨存娥;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块[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马晓伟;语块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何所思;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中的语块教学[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伯玲;新旧版《汉语教程》中语块应用状况考察[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孙霄;语块理论在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的价值和作用[D];复旦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1921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1921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3e9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