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隐转喻名名复合词的认知研究

发布时间:2018-08-21 08:58
【摘要】:本文以英语和汉语隐转喻名名复合词为研究对象,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想认知模式理论和参照点理论,从概念结构和认知方式的角度,讨论隐转喻名名复合词的理解。研究表明,以百科知识为基础建立概念之间的参照关系是阐述这类复合词的基本方式。 本文主要阐述四个问题。一是听话者对名名复合词进行隐转喻识解的理据;二是听话者对名名复合词进行隐转喻识解的方式;三是隐转喻名名复合词的概念基础;四是听话者从若干语言形式获得这类复合词复杂意义的过程。 通过对一些中英文网站,英国国家语料库,中国日报,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现代汉语词典,辞海等选取的大量隐转喻名名复合词的研究,我们发现以下四个特征:(1)隐喻识解多于转喻识解;(2)隐喻识解最常采用的相似点是事物的功能和外观;(3)转喻识时常采用的方式是活动ICM中活动者、产品、处所等要素之间相互转指;(4)建立N1和N2之间的修饰关系优于建立并列关系。 本文以参照点理论和理想认知模式为基础,将隐喻的理解过程视为对本体和喻体的比较,通过辨析这类复合词所阐述的隐喻和转喻类型,找出这类复合词所遵循的认知规律,从而论证其语义的可读性。研究表明: (1)阐述名名复合词的隐转喻识解的理据是N1和N2关系匹配错位及语义和语境匹配错位,导致不能直接建立N1和N2之间的关联以及语义和语境之间的关系。听话者往往通过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的方式进行语义调整,由此建立N1和N2之间的关系以及语义和语境之间的关联。 (2)ICM是理解隐转喻名名复合词的概念基础。与名词相关概念的特征凸显度、概念之间的邻近度、相似度以及常规关系是理解复合词意义的认知基础。例如,对于“脚注”,,“脚”是人身体的一部分,“注”是人的行为活动,二者没有直接关联。对“脚”和“注”分别进行隐喻和转喻的识解,可以建立隐喻化的“脚”和转喻化的“注”之间处所和事物的关系,“脚注”指文稿下方空白处所写的注释,说明。 (3)理解隐转喻名名复合词的认知机制是通过一个事物认识另一个事物。理解隐转喻名名复合词的过程就是通过参照点通达目标的参照活动过程。理解隐转喻名名复合词涉及两种类型的参照活动模式,即: a)链式参照活动模式,即复合词的理解涉及两次相连的参照活动,第一次参照活动的目标同时作为第二次参照活动的参照点。涉及链式参照活动模式的隐转喻名名复合词有两类:N1隐喻且N2转喻型(例如“脚注”)和N1转喻且N2隐喻型(例如“脑库”)。例如,对于“球门”,在第一次参照活动中,“球”作为参照点R1,通达作为目标T1的“球类运动”,以对象转指活动的概念转喻是第一次参照活动实现的途径。第一次参照活动的目标“球类运动”同时作为第二次参照活动的参照点R2,通达作为目标T2的“外形像门的框子”,以“门”比喻外形像门的事物是第二次参照活动实现的途径。 b)阶梯式参照活动模式,即复合词的理解涉及两次相关的参照活动,第一次参照活动是第二次参照活动的基础。涉及阶梯式参照活动模式的隐转喻名名复合词有三类:N1和(或)N2转喻且整体隐喻型(例如“

本文编号:21952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1952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5a3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