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轻”论“沉”——汉语中词义交叉现象研究
[Abstract]:The polysemy of words is the result of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and society, and it is also a sign of language maturity. A polysemous word often has a series of different synonyms as well as a series of different antonyms. Similarly, since many words are the same or similar in one sense, another manifestation of this phenomenon is that one word is not only a synonym for many other words, but also an antonym for many other words. We call this phenomenon a cross-meaning phenomenon. Based on verbal communication, this paper takes the phenomenon of lexical meaning crossing in Chines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uses the contrastive analysis-description method, selects the specific example words from 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demonstrates the function and effect of the lexical meaning crossing through concrete examples.
【作者单位】: 黄山学院文学院;
【基金】:2011年度安徽省高校省级科学研究项目(2011sk423)
【分类号】:H13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杨观;《张协状元》同义词例释[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2 王晓炜;;汉语成语的审美特性——均衡对称[J];语文学刊;2007年2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熙;;从基础教育的内涵谈教材教法的改革[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2期
2 黄春燕;上义词与下义词的选用[J];安徽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3 葛荣;徐丽萍;;“超X”类词的来源初探[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4 何军民;;沈从文伦理思想的文学建构[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5 董欣胜,林天送;台湾国语新词语一勺[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6 姜红;;试论当代中国的社会流行语[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7 李先华;;唐诗词语隐含义个案考察及相关问题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8 郝利玲;曾小莉;;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在社会转型中的融合性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9 高亚男;;“绿色”的延伸[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10 李道忠;;浅谈文艺学学科的改名——“文学学”、“理论文学”还是“基础文学”[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丁英华;;和谐社会视野下的犯罪被害人补偿制度[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罗思明;;词典使用技能教学的认知研究[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孟伟根;;外来词的词义汉化和汉英词典的翻译[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4 陶原珂;;从汉语的词性-义项关系论汉外词典的词性标注结构[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蒋雪;;现代汉语连动式复合词释义研究[A];中国辞书学会第六届中青年辞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郑丽;;《新华字典》新旧版本“扌”部动词释义对比研究[A];中国辞书学会第六届中青年辞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邓程;;论名词句[A];叶维廉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陈群秀;;现代汉语实词词汇语义知识的研究和实现[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袁明军;;《现代汉语词典》里的拟声词[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汉字应用水平测试研究”课题组 ;孙曼均;;汉字应用水平测试用字的统计与分级[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建营;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武术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曲丽玮;元刊杂剧复字词汇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仇贤根;外宣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王春秀;现代俄语同义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冯军;论外宣翻译中语义与风格的趋同及筛选机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曹芳宇;唐五代量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段鹏;开放的艺术及其教育[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萍;凝视自然的心灵书写[D];吉林大学;2011年
9 秦浩;中国行政审批模式变革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何文毅;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云美;《现代汉语词典》属性词收词与释义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冯秋珍;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与教学智慧的相关性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俞杰;后金融危机下浙江外向型企业转型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4 梁静;汉西数词对比分析及汉语数词的西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冯佳娟;哈尔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6 赵瑞粉;《现代汉语词典》程度副词配例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肖爽;汉英成语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田勃;新词语中的简缩词语[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林静;词语的理据性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谷全;“看”与“look”的语法化对比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姚鹏慈;“成语与文化”札记[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2 张铁文;成语的数量及产生年代[J];语文建设;1999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傅远碧;马明;;字格在手机短信中的运用[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12期
2 陈善武;;数词“一”的修辞分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7年06期
3 郑燕萍;;关于仿拟流行语的观察与思考[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7年04期
4 曾庆璇;联想与修辞[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5 周莲菊;医学文献信息与论文撰写[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2年04期
6 申丽辉;;论言语交际中修辞主体的话语角色认知及调整[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8年10期
7 汪守军;论语法教学[J];重庆师专学报;1999年04期
8 杨启光;论汉语短语的修辞作用[J];学术研究;2000年06期
9 李小萍;会话含义与语境关系的研究对语言教学的指导作用[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10 徐成志;彰瘅督导 共创典常——论辞书评论的作用及其发挥[J];辞书研究;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承弼;;语境分类及其作用的初步探索(英文)[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2 林长宽;;应用文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助推作用[A];贵州省写作学会2010年遵义县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陈显军;;言语环境中的语言艺术[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李名方;;心理认同是检验修辞效果的惟一标准[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下)[C];2002年
5 吴校华;;浅析汉语象声词的转义及修辞效果[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龚爱莉;;同义结构逻辑及其修辞效果[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下)[C];2002年
7 罗建邦;;从三个平面看“V有”和“V了”之差异[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黄加亮;;论民谣的修辞方法[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林雅贞;章之文;;谈辞典编纂时应剔除文意训诂[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10 孟建安;;得体性原则的层次观[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续辑——暨王希杰修辞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康丽丽;略谈轻声词语的作用[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2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王伟;“民族文字的作用,是不可否定的”[N];贵州民族报;2008年
3 扬州市教育局副局长 市语委副主任 匡成兰;评估是实现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有效途径[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8年
4 吴元丰;曾在历史上留下重墨异彩的文字——满文[N];中国民族报;2006年
5 茹新平;模糊修辞学的进展[N];光明日报;2007年
6 陈虎邋郑姗姗;中国古代有没有标点符号[N];光明日报;2007年
7 嘉琦;家庭对孩子学中文的作用[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8 本报记者 谢震霖;两岸语汇交融助推汉语发展[N];文汇报;2006年
9 赵炳臣;语言文字工作也需“3·15”[N];语言文字周报;2006年
10 双弓;做梦都在翻译《摩诃婆罗多》[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薇;名词动用的认知修辞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2 刘晓然;双音短语的词汇化[D];四川大学;2007年
3 李镜儿;现代汉语拟声词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4 王文忠;修辞活动的民族文化特点[D];黑龙江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达琼;探析汉藏翻译中的连词与格助词的作用[D];西藏大学;2009年
2 王凯军;《孟子》反义词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
3 傅启龙;释义在二语心理词汇重建中的作用[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魏延茁;现代广告文案的文化透视[D];长春理工大学;2007年
5 付慧;《非常难女》语码转换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7年
6 郑银芳;从建构主义角度看二语习得中输出的作用[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李祖文;《说文解字》引群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8 吕峡;现代汉语中体育词语泛化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3年
9 胡倩;英汉委婉语修辞效果以及语义构建的认知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10 宋然然;论象似性的修辞效果[D];安徽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2173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217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