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汉对音和两晋南北朝语音
[Abstract]:The Vatican and Han phonetic materials in the period of the two Jin dynasties and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reveal a series of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ancient Chinese to the middle ancient sound: the initial consonant, the intermediate sound, and the rhyme end have initially formed the pattern of the middle ancient phonetic system reflected in "Chi Yun". In addition to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main vowels, it also shows the chain changes of the Chinese vowel phoneme system and links up with the Sui and Tang tones.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
【分类号】:H11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红花;《广韵》所记“方言”词[J];古汉语研究;2003年02期
2 吴泽顺;刘熙《释名》“一韵之转”方法论考略[J];古汉语研究;2003年04期
3 周远富;《通雅》与古韵分部[J];古汉语研究;2005年02期
4 曾昭聪;黄侃在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研究方面的贡献[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0年06期
5 宋继华;李国玉;王宁;郑振峰;;《说文解字》中描述性知识的知识表示建模[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6 李清桓;;《说文解字》和常宁方言本字[J];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12期
7 严奉强;试论声训的目的和范围[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8 李开;黄侃的古音学:古本声十九纽和古本韵二十八部[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9 康泰;声训中的心理特征——语义联想与语音联想的同时并进[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10 蔡永贵;复辅音声母:一个并不可信的假说——谐声字“一声两谐”现象新探[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彭华;阴阳五行研究(先秦篇)[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张焕君;魏晋南北朝丧服制度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3 宋钢;六朝论语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4 卞仁海;杨树达训诂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敏;由《尔雅》、《方言》、《说文》、《释名》看汉代训诂的发展[D];暨南大学;2003年
2 郭文超;刘熙《释名》训诂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3 刘红花;《广韵》方言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4 马俊;元明汉语入声与元明韵书入声的关系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5 姚志红;《说文解字》大徐反切音系考[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6 王有红;俞樾传统学术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7 周满伟;邢f:语言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胡海琼;《尔雅义疏》同族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9 胡世文;黄侃手批《尔雅义疏》“音训”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华敏;《诗经》毛传、郑笺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秦日龙;;清抄本《五音通韵》的声母系统[J];华夏文化论坛;2011年00期
2 杨遗旗;;湘南勉语音系及内部差异简述[J];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S1期
3 马乐乐;;《中原音韵》与《中州音韵》比较研究概述[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4 任蕊;;石家庄市区方言音系描写[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3期
5 陈魏俊;;《武威汉代医简》中用字的音韵分析——声母部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6 陈会兵;蒋斌;;汉语史课程“汉语语音史”部分教学方案[J];教育教学论坛;2009年02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洪梅;;《青郊杂著》之《文韵考衷六声会编》研究摘要[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2 周国炎;;布依语与莫话声母比较研究[A];布依学研究(之五)——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5年
3 张平忠;;《韵镜》一系韵图齿音开合在《等子》一系韵图中的演变[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4 杨耐思;;汉语影、幺、鱼、喻的八思巴字译音[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C];1980年
5 杨耐思;;八思巴字汉语声类考[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二辑)[C];1993年
6 甘春妍;邱月;阮明华;;粤方言为母语的学生PSC案例分析研究[A];第四届全国普通话培训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何广见;普通话声母杂说[N];语言文字周报;2011年
2 何广见;普通话一级甲等水平的语言表征[N];语言文字周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凤梅;古齐鲁语声母系统构拟[D];南开大学;2010年
2 王怀中;《经典释文》陆氏音系之声类声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3 王新华;唐五代敦煌语音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4 胡晓东;瑶语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5 国一姝;基于通假字的上古声母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6 邹新;《韵略新抄便览》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7 汪银峰;明末以来内丘、尧山语音的演变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李超;周昂《增订中州全韵》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9 陈宏;贵州松桃大兴镇苗语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10 蔡丽华;王应电《声韵会通》与《韵要粗释》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琦;《十经文字通正书》通假字声母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2 季克广;借音壮字所反映的声母系统的研究[D];广西大学;2005年
3 何漓;崇左壮语与泰语的声母比较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7年
4 闵敏;原本《玉篇》声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5 王琪;日本悉昙家所记古汉语声母[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6 曹祝兵;《词林韵释》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7 刘莹春;《横切五声图》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8 王莹莹;《韵镜》与《切韵指掌图》语音比较研究[D];贵州大学;2006年
9 孔永;《中州全韵》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10 张辉;《等韵精要》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2177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217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