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论象征的构建及相关问题

发布时间:2018-09-05 14:42
【摘要】:本文通过比较、概括和分析,对象征进行了多侧面的考察,最终得到如下看法:象征既是修辞格,也是艺术创作的方法。象征的征体和本体之间的意义关系是比喻和借代,但因为象征突出了征体的代表作用,它内部所含的比喻关系或借代关系的差别性随之减弱,趋于消隐。象征的征体寄寓并表达了深远的意义,具有重要的代表作用,这是象征的基本属性。象征的征体所寄寓并表达的深远的意义,说到底是相关个人或人群的价值观的反映。
[Abstract]:Through comparison, summarization and analysi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symbolism from many aspects and finally obtains the following views: symbolism is not only a figure of speech, but also a method of artistic creation. The mean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symbolism and ontology is metonymy and metonymy, but because symbolism highlights the representative function of sig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metaphorical relation and metonymy relation is weakened and tends to disappear. Symbolism is the basic attribute of symbolism. The profound meaning of symbolism is, in the final analysis, a reflection of the values of the individual or group concerned.
【作者单位】: 高丽大学中文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H1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毅衡;;符号、象征、象征符号,以及品牌的象征化[J];贵州社会科学;2010年09期

2 杜茂清;试论象征和比喻的区别[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3 秦旭卿;;论象征[J];湖南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4期

4 陈翠珠;;隐喻与象征[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5 龙文希;“象征”浅析[J];娄底师专学报;1989年01期

6 曾祥华;象征:写实和寓象的统一──兼论象征和借喻的界定[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年04期

7 赵通华;象征与比喻的辨别[J];内蒙古电大学刊;1992年04期

8 郭忷亮,孙尔珠;象征与比喻的关系、区别及运用[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7年02期

9 刘桂芳;象征刍议[J];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1986年01期

10 黄海;两种辞格的比较:比喻和象征[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胡易容;黄军;;品牌设计与符号资源势能理论[J];包装工程;2011年16期

2 李改梅;;《玩偶之家》中象征手法的应用及其主题探析[J];青年文学家;2010年09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贤平;“象征”与“隐喻”的比较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2 柴慧芳;作为符号的象征[D];河南大学;2009年

3 伍先成;影像——隐喻的世界[D];云南师范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葛克雄;浅论修辞格的成立和废除[J];天津师大学报;1983年04期

2 张寿康;篇章修辞方式刍议[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3年04期

3 汪堂家;隐喻诠释学:修辞学与哲学的联姻——从利科的隐喻理论谈起[J];哲学研究;2004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永祥;;关于借喻和借代[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03期

2 金国祥;“杞人忧天”质疑[J];大理学院学报;1988年01期

3 袁圣柏;表“人”比喻义词语浅论[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4 徐杲;“词的比喻义”辨正——兼与《新华字典》修订者商榷[J];辞书研究;2003年01期

5 夏永声;借代的定义和分类辨析[J];韶关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6 吴先文;;双音并列词比喻义产生的认知分析[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7 徐志刚;;形容词释义中的“比喻”[J];辞书研究;2007年06期

8 冯旭;;论汉语新词语的修辞方法[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6期

9 郝丽红;;说“醋”[J];语文学刊;2010年02期

10 卢丹慈;汉语多义词词义派生类型的重新划分[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苏新春;赵翠阳;;比喻义的训释与比喻义的形成[A];中国辞书论集2000[C];2000年

2 于广元;;借代的认知解释研究[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孙建友;;《实用汉语修辞·修辞方式》存在的问题——兼与姚殿芳、潘兆明二位先生商榷[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下)[C];2002年

4 李树兰;;满文藻饰词研究[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三辑)[C];1991年

5 李润生;;试论新词新义研究的一些基本方法——从新词语“猛料”说起[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朱琳;;英汉比喻修辞比较[A];走向科学大道的修辞学[C];2010年

7 付丽;;说“触电”[A];黑龙江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孟繁杰;;试析惯用语的典型性与非典型性[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谢英;;现代汉语辞格研究中的用例问题[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王向征;曾红玲;刘思耘;;汉语不同结构惯用语的听觉词汇化研究[A];“改革开放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会——湖北省暨武汉心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威宁自治县迤那中学 刘世军;怎样区别借喻与借代[N];贵州民族报;2010年

2 王們;说“巨擘”[N];语言文字周报;2011年

3 束学山;我们的母语真的被削弱了吗?[N];法制日报;2002年

4 刘永耕;“着”“招”之别、“着”“著”之别与异形词整理[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5 王一民;“蛛丝马迹”中的“马迹”是“马蹄的痕迹”吗?[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6 俐钧;汉字的文化联想[N];光明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肖模艳;现代汉语比喻造词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2 郑璇;上海手语非视觉概念表达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3 王勤玲;幽默言语的认知语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4 吴汉江;汉语物象词语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5 盛若菁;基于语义的比喻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6 李克;转喻的修辞批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7 翁晓玲;基于元语言的对外汉语学习词典释义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晨;从理解机制的角度看《现汉》对比喻义的处理[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媛;《现汉》中含比喻义的双音并列词语的功能认知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黄可;借代的语用认知分析[D];复旦大学;2009年

4 段洁琼;含比喻义双音并列复合词之教学探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王刚;借代辞格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6 朱洪召;VR和汉语新词语中的借代现象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7 王羽;汉英比喻造词比较[D];四川大学;2007年

8 秦名娟;现代汉语替代形式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9 张慧艳;古代汉语髟氷词语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9年

10 申仁淑;论汉语象征词语的文化含义[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22245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2245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dc1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