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字句的生成解释及相关问题
[Abstract]: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generation of long quilt words involves two "beards" which are not economical in theory, because it is necessary to explain why the passive marker terms and the agent adductive items must be homonymy and censored.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syntactic meaning of long quilt sentence involves only one preposition "Bei" which has the function of mark sentence, which can eliminate the problem of homonym merging from within the syntactic structure, and obtain the economy and self-consistency in theoretical explanation. However, this requires a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passive marking function of the two different properties of the being. In addition, the structure of long and short quilts is not identical. According to the relevant evidence to judge the long and short quilts, the differential generation is not too general.
【作者单位】: 浙江财经学院外国语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语义参照下的汉语生成句法研究”(项目号:09BYY002)的资助
【分类号】:H146.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2 徐杰;两种保留宾语句式及相关句法理论问题[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3 石定栩,胡建华;“被”的句法地位[J];当代语言学;2005年03期
4 邓思颖;;汉语被动句句法分析的重新思考[J];当代语言学;2008年04期
5 曹道根;;“被”的双重句法地位和被字句的生成[J];当代语言学;2011年01期
6 朱德熙;;自指和转指——汉语名词化标记“的、者、所、之”的语法功能和语义功能[J];方言;1983年01期
7 罗天华;;也谈语言学术语的翻译问题——以增译《语言共性和语言类型》为例[J];当代语言学;2012年01期
8 石定栩;;“被”字句的归属[J];汉语学报;2005年01期
9 石定栩;;长短“被”字句之争[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10 刘丹青;;重新分析的无标化解释[J];世界汉语教学;2008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道流;指称、陈述理论及其对上古语法研究的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2 熊仲儒;动结式的致事选择[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3 熊仲儒;;外围格的论元地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4 王梅洁;;浅析赵岐《孟子章句》中关于谓词转指的注释[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5 陈晓燕;;被字句中“被”的句法功能[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6 黄爱妮;;关于“来着”的几点语用认知上的思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0期
7 李明;古代汉语教学中“者”“所”问题的处理[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8 王礼正;;两种复杂被字句的生成:句式糅合[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9 方勇;王优;;两种领有名词移位句式中动词的语法和语义分析[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10 赵彩红;;“烙饼”类同形异构复合词“潜标记”转指的认知[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沈阳;;“VP的”转指的认知解释和句法制约[A];对外汉语研究的跨学科探索——汉语学习与认知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刘华文;;试论英汉双语词典的认知模式[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潘雪莲;;词典中名词释义模式的选择[A];中国辞书学会第六届中青年辞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姜向荣;;小说语言形象变异与语境适应[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5 赵敏之;;“的”字结构的语义可省略形式[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于广元;;借代的认知解释研究[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马薇薇;;“VP者”与“VP的”的对应关系[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陆俭明;;对“NP+的+VP”结构的重新认识[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9 杉村博文;;论“话题化”[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10 周静;;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三原则与三模式的对应[A];第九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选[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莉;转喻与话语的符号—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韩巍峰;主题与主题标记结构的语序类型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李晋霞;现代汉语定中“V双+N双”结构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4 朱彦;汉语复合词语义构词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姜玲;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6 宋春阳;面向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名+名”逻辑语义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7 谢晓明;相关动词带宾语的多角度考察[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8 龙国富;姚秦汉译佛经助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徐阳春;关于虚词“的”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王葆华;动词的语义及论元配置[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健;与“半”相关格式的量范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桂阳;现代汉语“不是X的X”结构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彩利;“N的V”的构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张丽萍;“不要太”结构的语法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刘君章;现代汉语“V单+N”结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王谷全;“看”与“look”的语法化对比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郝敏;现代汉语广义领主属宾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曹思海;《醒世姻缘传》“被”字句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9 张娜;意义构建中的概念转喻[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10 李敏;“的字结构”与“の字结构”的异同考察[D];南昌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孔令达;“名_1+的+名_2”结构中心名词省略的语义规则[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1期
2 廖秋忠;;《语言的共性与类型》述评[J];国外语言学;1984年04期
3 孙宏开;藏缅语中的代词化问题[J];国外语言学;1994年03期
4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5 徐杰;两种保留宾语句式及相关句法理论问题[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6 吴庚堂;“被”字的特征与转换[J];当代语言学;1999年04期
7 石定栩;汉语句法的灵活性和句法理论[J];当代语言学;2000年01期
8 熊仲儒;汉语被动句句法结构分析[J];当代语言学;2003年03期
9 吴福祥;关于语法化的单向性问题[J];当代语言学;2003年04期
10 刘丹青;语法调查与研究中的从属小句问题[J];当代语言学;2005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殷琦;;浅析认知和语用对定语句法位置的制约[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8期
2 张国宪;卢建;;助词“了”再语法化的路径和后果[J];语言科学;2011年04期
3 王蓉;;构词派生:语义关系与句法结构[J];外语学刊;2011年04期
4 曹妍;;副词“就”与“才”的句法结构与语义的关系[J];语文学刊;2011年11期
5 张静;;“渐渐”和“逐渐”语义、句法的比较分析[J];华中人文论丛;2011年01期
6 徐海英;;重庆石柱方言的“名(数)量”结构[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7 周孟战;张永发;;汉语重叠的认知基础[J];理论月刊;2011年08期
8 周滢照;陈丽;;假设连词“即”的产生和发展[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沈敏;;现代汉语短时类副词的移动性及其句法后果[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10 周晓林;王进超;;元明时期汉语让步连词的若干特点[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邹仁;;“了”、“却”的语法化以及“了”、“却”的替换[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2 刘云;;施受关系自动识别中的语义句法问题[A];自然语言理解与机器翻译——全国第六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3 ,
本文编号:22272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227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