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论微语言的社会语用平衡

发布时间:2018-09-08 06:31
【摘要】:"微语言"是网络语言的先锋,具有有限形式无限信息、瞬时流动、载体电子化、使用主体双重化、生长快存活短等特征,从语言和语境上冲击了社会语用平衡。从语用学的视角,阐述了通过语用缓和对实施交际的言语进行语用收缩和扩充,可以实现微语言语用平衡。
[Abstract]:"Micro-language" is the pioneer of network language, which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mited form of infinite information, instantaneous flow, electronic carrier, double use of subject, short growth rate and short survival rate, etc., which impacts the balance of social pragmatics in language and contex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gmatic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pragmatic contraction and expansion of communicative speech through pragmatic relaxation, which can achieve the pragmatic balance of micro-language.
【作者单位】: 湖南农业大学国际学院;
【基金】:2013年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3YBA41) 2013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湘教通〔2013〕223号) 2013年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3C405)
【分类号】:H03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陈新仁;论语用平衡[J];外语学刊;2004年06期

2 张星;;词义语用收缩和扩充的关联阐释[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3 黄国文;;电子语篇的特点[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年12期

4 余姿;;关联视角下词汇语用收缩与扩充的探索[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5 朱军;自然;杜佳;;虚拟与写实:网络群言体及其社会语用价值[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芙;黄海军;孙元元;;英汉网络语言分析[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2 袁周敏;;称呼语的身份标记功能的元语用考察[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3 徐雪;;网络英语的特点及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4 何娟;;从认知视角看网络语言中的英汉语码混用[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8期

5 张倩;;在线英语教师身份建构特征的个案研究[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6 任育新;魏晓莉;;言语交际中身份研究的多视角及其整合[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7 黄国文;;作为适用语言学的系统功能语言学[J];英语研究;2006年04期

8 陈晓燕;;会话结构:对电子会话语篇的功能语言学解读[J];英语研究;2006年04期

9 刘玉英;;互文性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10 赵涛;;论网络英语词语的特点及翻译方法[J];成功(教育);2013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韩秀荣;;手机英文短信对信息化外语教学的启发[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玉玲;网络语言的语体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鞠赫男;基于计算机中介论坛的性别语言[D];烟台大学;2010年

2 郑庆菊;英语词义缩小的语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周小丽;汉语安慰言语行为策略及实现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朱琳;中国跨国公司内部英文电子邮件中请求言语行为的语用分析[D];河南科技大学;2009年

5 傅菁菁;“拟误”格手机短信的认知探究[D];宁波大学;2010年

6 吕满儒;网络学术论坛语篇的功能语体分析[D];燕山大学;2010年

7 周影;俄语手机短信语言特点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8 张江婕;从语用平衡假设角度看王熙凤的称呼语[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石晓辉;调侃话语的词汇语用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10 丛馨润;汉语“家”的词汇语用学解释[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熠煜;平衡是行政决策的基本原则——从老子的《道德经》谈起[J];长沙电力学院社会科学学报;1997年04期

2 严辰松,高航;国外语用学20年:回顾与前瞻[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3 李琳;关于巴赫金对话主义的思考[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4 周祖城;平衡理论及其对管理者的启示[J];南开管理评论;1999年01期

5 曾衍桃;词汇语用学概观[J];山东外语教学;2005年04期

6 夏茹;关联理论与话语理解[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7 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年04期

8 冉永平;词汇语用学及语用充实[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年05期

9 霍四通;;现代汉语“群言体”的分类及其功能[J];修辞学习;2005年06期

10 DEIRDRE WILSON;RELEVANCE, WORD MEAN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LEXICAL PRAGMATICS[J];现代外语;2004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简易民;论语言的社会性与文化性[J];丹东师专学报;2003年01期

2 彭敬;;关于词典本质属性的思考[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06期

3 李之凡;施红梅;;浅论高职类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特色[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4 王培英;关于语言的民族性与社会性的关系问题——应当正确理解宪法关于“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的规定[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2年01期

5 徐婷;蔡岚;;与教学从语言的社会性看语言的演变[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年34期

6 张钟月;;汉英亲属称谓之小议[J];宿州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7 冯岩松;段宁;;论翻译标准的社会性——以严复、鲁迅为个案[J];文教资料;2006年25期

8 马玉君;;从语言符号的社会性看词语的理据[J];学术界;2009年01期

9 冯岩松;;从严复和鲁迅的翻译看翻译标准的社会性[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10 朱婷婷;;认知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再评Lakoff & Johnson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韶丹;;现代汉语社会性群体称谓的特点及功能分析[A];黑龙江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王宁;;再论汉字规范的科学性与社会性——关于制定规范汉字表的思考与建议[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下卷)[C];2007年

3 厉兵;;说“分子”[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Ⅰ)[C];1995年

4 曹德和;;“规范度评价以什么为根据”再论——从理性原则和习性原则谈起[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肖惠萍;;“程度副词+名词”的网络流行语言特点及发展趋势[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刘晗;;双重批判与反思中的理论建构——巴赫金话语理论研究之一[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赵晓伟;;语言符号任意性之我见[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孙德金;;语言研究:拓展与突破——“2007·学术前沿论坛”北京市语言学会分论坛综述[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下卷)[C];2007年

9 邱尚仁;邱笑宸;;方言特殊语汇的生物特征和社会特征——南城方言特殊语汇研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王景丹;;谈中西文化对话中的民族文化立场[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记者 谢樱 明星;汉字“整形”争议折射文化话语权之争[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2 ;如何看待部分汉字“微调”[N];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信司司长 李宇明;《通用规范汉字表》的发布意义[N];语言文字周报;2009年

4 王国林;生造词语何时休[N];语言文字周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熊兵娇;实践哲学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探索[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2 刘向军;信任、缺省与偶在[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美辰;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研究词汇的语用充实[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李明菲;武汉地名的语言与文化特征[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3 郑尔宁;现代汉语称谓名词义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4 朱雯霞;从卡西尔的思想角度研究阶级斗争意识形态下的文革大众话语[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5 陈惠军;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语言迁移[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6 赵映环;《论语》注疏之疑义论证[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7 桑晓蕾;论词汇空缺现象及其翻译策略[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8 温宗林;一词多义语用充实现象的关联理论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9 杨京宁;翻译美学审美标准初探[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10 刘云秋;从话语分析理论视角透视广告文体[D];黑龙江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2296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2296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31a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