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从汉语动词分类看语义的形式化处理

发布时间:2018-09-08 06:52
【摘要】:语义与语法之关系的争议一直是语言研究的焦点问题,也是不同语法理论分化的起点。语义对于语法研究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以汉语动词分类为例,黄正德应用非宾格假设将其细化为两个系列——动作类和状态类,其着眼点恰是动词语义的分析。其分析过程证明语义不仅是非宾格假设理论建构的基点,也是其理论进一步发展的契机。所以,语义的形式化处理是语义进入语法研究的关键,从而体现语法研究的形式化和系统性要求。
[Abstract]:The controversy ov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mantics and grammar has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language research and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differentiation of different grammatical theories. The influence of semantics on grammatical research is indisputable. Taking the classification of Chinese verbs as an example, Huang Zhengde classifies it into two series, action class and state class, by applying the unobjective hypothesis, which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verb semantics. Its analytical process proves that semantics is not only the base poin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heory of unobjective hypothesis, but also the opportunity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of its theory. Therefore, the formal processing of semantics is the key to enter the grammatical research, which reflects the formal and systematic requirements of grammatical research.
【作者单位】: 洛阳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基金】:河南省2011年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第二语言教学理论框架下的对外汉语教学”(112400450406)
【分类号】:H1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侠;对立·关系·价值——重读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2 宛新政;试析“主事居后‘得’字句”[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年02期

3 肖灵;简单动词结构内“他”的所指规则研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4 邓海静;;从空语类看英汉语的几点异同[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5 黄锦章;轻动词假设和汉语句法研究[J];汉语学习;2004年06期

6 周红;;汉语致使问题研究动态[J];汉语学习;2005年06期

7 蒋鲤;;复杂动结式的语义和句法分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8 杨大然;;兼语句的语义分类及其空语类的句法分布[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9 孙英杰;非受格动词及非作格动词研究[J];晋中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10 岳跃振,宋成方;英汉领属关系类名词短语中的缺省问题[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齐冲;;汉语复合句第二小句中零形主语的同指制约[A];中国计算技术与语言问题研究——第七届中文信息处理国际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统权;汉语动词配价理论及其神经心理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 刘伟;现代汉语代词隐现的动态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3 韩玉国;范畴语法与汉语非连续结构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4 王飞华;汉英语气系统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张尹琼;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D];复旦大学;2005年

6 曹道根;现代汉语被动式原则与参数模型[D];复旦大学;2005年

7 王霜梅;汉语定中结构的认知隐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8 邱斌;古今汉语方位词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9 赵美娟;乔姆斯基的语言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10 王建伟;英汉语中非宾格现象之认知构式角度探索[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敏;疑问词移位和疑问词原位[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2 张相明;英汉学习词典的动词句法处理——基于句法理论的实证性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4年

3 郭莉敏;现代俄语简单句的逻辑表达式问题[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4 金桃红;汉语兼语句在朝鲜语中的对应形式[D];延边大学;2004年

5 洪爽;以多系动词V为核心构成的“NP_1VNP_2”及其派生格式考察[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刘成章;“使”字句的句法语义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李馨郁;动结式句法语义及部分相关句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韩菡;基于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汉语阅读理解测验题目难易度的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9 刘辉;从生成语法看汉语动词同宾结构的句法归属[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淑琴;《蒙古语语法信息词典构形附加成分分库》的设计与实现[D];内蒙古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韩景泉;领有名词提升移位与格理论[J];现代外语;2000年03期

2 朱行帆;轻动词和汉语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现象[J];现代外语;2005年03期

3 冯胜利;;轻动词移位与古今汉语的动宾关系[J];语言科学;2005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萍;;通过语义分析初探“和”的心理学意涵[J];群文天地;2011年12期

2 郭琼;罗雪红;;隐喻视角下的网络新词“晒+X”语义分析[J];华中人文论丛;2011年01期

3 刘烨;;预设否定副词“白”和“瞎”的主观性语义分析[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年02期

4 靳铭吉;;даже与“连……都/也”的语义与交际功能[J];外语学刊;2011年04期

5 郭曙纶;吴颖;任倩倩;;“长”与“久”的语义分析及其他[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熊文菊;;“给”字句的构句机制及情景语义分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7期

7 王晓娜;;论动词优先说——兼论汉语和英语的类型问题[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年04期

8 魏高鹏;;英汉介词对比与翻译[J];青年文学家;2010年22期

9 ;《现代语文》(下旬刊)栏目简介及来稿须知[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8期

10 董粤章;;构式、域矩阵与心理观照——认知语法视角下的“吃食堂”[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潘新玲;;我的地盘——表总括的“都”的语义分析及其左邻右舍的限制[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2 王美娟;;矛盾修辞法的语言学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李斌;陈小荷;;汉语褒贬词语的褒贬指向问题初探[A];第四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朱楚宏;;成语“差强人意”的语义分析及动态规范[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时达明;林鸿飞;;基于内容相关度和语义分析的Blog热点话题发现[A];内容计算的研究与应用前沿——第九届全国计算语言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胡瑞娜;;当代反实在论的语义分析走向[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7 殷晓芳;;回忆性叙事叙述主体分裂的认知语义分析[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朱琳;;起动/致使动词的类型学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9 吴泓;;小议“零X”一族[A];黑龙江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韩习武;刘春阳;;汉语动词次范畴化的形式描写[A];黑龙江省计算机学会2009年学术交流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马庆株;语法理论意识走向自觉[N];中华读书报;2004年

2 ;中国语言学理论的发展方向[N];光明日报;2002年

3 陈丽萍;从多义短语入手讲授短语的结构类型和层次分析[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4 史金生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现代汉语描写语法》:百年汉语语法成果的全面总结[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怀成;现代汉语动词指称化的层级分布及其类型学思考[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2 吴平;汉语部分句式的形式语义分析[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3 由丽萍;构建现代汉语框架语义知识库技术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4 姜红;与陈述、指称相关的现代汉语语法现象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5 洪淼;现代汉语连动结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6 周统权;汉语动词配价理论及其神经心理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7 申敬善;现代汉语“在”字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8 吕艳辉;基于语料库的现代汉语手部动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9 张明辉;认知类动词及相关句式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10 于屏方;动作义位释义的框架模式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简榕蓉;现代汉语动词计量的语义分析及教学策略[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2 张明芹;AB式象声词的重叠形式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3 阮贵义;汉语借用动量词及相关问题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4 冀婷婷;法律语言模糊性的语义学和语用学视角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夏惠敏;借代的形式与语义限制及认知心理机制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彭笠;《孟子》连词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7 段福德;《史记》方位短语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8 董翠红;《搜神记》宾语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9 徐梦云;对汉语‘立’的认知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10 孙瑞;副词“在”与助词“着(·zhe)”的语义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2297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2297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d24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