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人称指示语的交际特征

发布时间:2018-09-08 08:10
【摘要】:从指示的由来、含义及分类谈起,考察人称指示语的基本用法和特殊用法如人称置换、反先用等,进而探讨了人称指示语的幽默性特征,最后结合网络篇章对人称指示语的灵活用法做出了尝试性分析,是对指示研究的进一步拓展。
[Abstract]:Starting from the origin, meaning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e deixis, the basic and special usage of personal deixis, such as person substitution and reverse usage, are investigated, and the humorous features of personal deixis are discussed. Finally, a tentative analysis of the flexible usage of personal deixis is made with the help of online texts, which is a further extension of the study of deixis.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刘丽;;人称指示与人称变换[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2 林素蓉;第一人称指示语的语用分析[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俞莲年;语言的特殊性与口译[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2 王扬;语用预设的特征及其认知阐释[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3 张尧;浅析口头交际中的明示与语境效果的获得[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4 王江汉;认知语境的构建[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5 凌来芳;面子保全论与《红楼梦》[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6 李奕华;略论模糊性语言的交际价值[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7 仇莉;论英语视听说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8 宋然然;;语用层面的象似性考察[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9 李娅琳;会话含义与听力理解[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10 田岩,赵艳红;语用预设(英文)[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王秋端;;间接言语行为与礼貌性的关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2 方碧月;;整合中的幽默及其审美机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3 杨文睿;;俏皮机智,轻松活脱——利用索振羽的幽默准则分析《认真的重要性》的幽默色彩[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4 林祈;;话轮分析——推销员与潜在顾客的交流对销售结果的影响[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刘颖晴;;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迁移与语用失误以及对外语教学的启示[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聂桂兰;;标语口号在乡村——江西吉安乡村户外标语口号的田野调查[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永红;诗筑的远离[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2 胡健;逆证推理与言语理解[D];复旦大学;2003年

3 吴亚欣;语用含糊——汉语言语交际中的策略[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2年

4 王道英;“这”、“那”的指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5 刘佐艳;语义的模糊性与民族文化[D];黑龙江大学;2003年

6 潘世松;不同年龄段语用主体语体特征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7 申智奇;刻意曲解:言语交际中的语用策略[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4年

8 李三福;教学的语用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魏在江;英汉语篇连贯认知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蒋华;现代汉语“这/那”类指示代词的多维度考察[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新天;汉语间接表达的主要类型和手段研究[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2 许菊;关联理论与交际[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3 王蕾;模糊语言及其翻译[D];广西大学;2001年

4 郑国龙;[D];苏州大学;2001年

5 温金海;论H.P.Grice的“会话含义”[D];黑龙江大学;2001年

6 刘珍;英语科技文章中模糊限制语的中介语视角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7 傅梦媛;关联理论与语用翻译[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8 甘琼;从《茶馆》的两个英译本看语境理论对翻译的重要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9 何雅青;确定与歧义之间的最佳点[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1年

10 汪文格;矛盾修辞中的对立与统一及其在商务英语中的应用[D];湖南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李萍;人称代词“we”在科技论文中的语用功能[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2 魏本力;汉英第一人称指示语的文化隐喻[J];山东外语教学;2002年06期

3 田海龙;英汉语“WE/我们”的人际功能与文化差异[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4 胡范铸;从“修辞技巧”到“言语行为”——试论中国修辞学研究的语用学转向[J];修辞学习;2003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谨香;;对比语用学视角下的第一人称指示语[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年05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金宝荣;汉语指示语及其篇章衔接功能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2 林超;俄汉图书辅文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葛海宣;人称指示语映射现象的顺应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晓光;俄汉人称指示语对比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3 单欣;论指示语的“主观性”[D];长春理工大学;2004年

4 冯建文;英汉人称指示语的社会语用功能对比分析[D];上海海事大学;2007年

5 张静;《红楼梦》中的礼貌现象及其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6 张杰;意料之外,预设使然—笑话中致笑机制的语用探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7 王潇;汉语冒犯言语的语用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2299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2299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260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