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汉语倒辞的语用修辞界定

发布时间:2018-10-09 09:24
【摘要】:广义的汉语反语常分为"反话正说"与"正话反说"。"反话正说"(汉语倒辞)作为日常话语中的一种频繁使用的语用交际策略,至今尚未引起修辞学界与语用学界足够的重视。通过对汉语倒辞以及相关现象的文献研究,结合汉语文本语料分析,文章从形式特征、语用策略、交际功能和玩笑框架四个方面对汉语倒辞进行了语用修辞角度的描述性界定:汉语倒辞在语用语言形式层面具有对交际对象的冒犯性;汉语倒辞的使用是以接近对方为基础的维护交际对象积极面子的交际策略;汉语倒辞的交际功能旨在建构与交际对象的正向的人际关系;汉语倒辞的使用受制于玩笑框架。对汉语倒辞的充分界定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清汉语倒辞的本质属性,从而为汉语倒辞的后续研究打好理论基础。
[Abstract]:The broad sense of Chinese irony is usually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irony" and "positive speech". As one of the frequently used pragmatic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in daily discourse, "irony" has not attracted enough attention in rhetoric and pragmatics. Through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on Chinese inverted words and related phenomena, combined with the analysis of Chinese text corpu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form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agmatic strategies. Four aspects of communicative function and joke frame define Chinese inverted wor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gmatic rhetoric: the Chinese inverted words are offensive to the communicative objects at the pragmatic and linguistic level; The use of Chinese inverted words is a communicative strategy to maintain positive face of communicative object based on close to the other party; the communicative function of Chinese inverted speech is to construct positiv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with the object of communication; the use of Chinese inverted speech is restricted by the frame of joke. The full definition of Chinese inverted words will help us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nature of Chinese inverted speech, thus laying a goo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follow-up study of Chinese inverted speech.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新疆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南京大学“985工程”三期改革型项目“当代西方语言学前沿理论研究与应用探索”(NJU985JD05)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H1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鞠红;英汉低调陈述结构对比及其语用翻译[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 鞠红;论低调陈述的特征和社会心理基础[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3 杨鹏飞;浅谈英语委婉语的翻译[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4 江结宝;骂语词“狗”的文化内涵阐释[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5 吴秀芳;;语用模糊与语境关联[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6 王洁;语言结构规律对新词语仿造的作用试探[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2期

7 陈炯;中国文化修辞学研究之现状及展望[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2期

8 曹德和;修辞学是否属于边缘学科讨论述评[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3期

9 王希杰;借代的定义和范围及本质[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10 于广元;借代的认知解释[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杨文秀;;学习词典中的模糊限制语[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林敏;;普遍性与个性——礼貌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3 田长生;;浅谈《论语》中的复叠现象[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邹琼;;移就的语言结构形式[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刘殿祥;;闻一多的力美型人格和美学风格[A];2004年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玲;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2 王文忠;修辞活动的民族文化特点[D];黑龙江大学;2003年

3 潘世松;不同年龄段语用主体语体特征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陈家旭;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谢朝群;礼貌的实践转向[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6 周芸;新时期文学跨体式语言的语体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7 孙荣实;汉语新词语运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8 胡霞;认知语境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9 金立;合作与会话——合作原则及其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10 王勤玲;幽默言语的认知语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荣;汉语骂詈语研究[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2 陈丽萍;法律语汇中的两栖词语[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3 倪雅菁;反语的英汉对比分析[D];苏州大学;2001年

4 魏海燕;试论英语辞格系统[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张礼;论现代汉语的辞书语体[D];安徽大学;2001年

6 张永勤;当代北京流行语调查研究[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1年

7 陈勇力;网络时代的新“语言”——网络语言现象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8 张立驰;论《尘埃落定》的语言诗性美[D];安徽大学;2003年

9 张彦群;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及原因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10 李薇薇;汉语语境下的网络新词语研究[D];汕头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沈青;汉语詈语及其文化底蕴[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2 米敏;“死亡”类詈语[J];滨州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3 张美兰;再论“我把你个/这+名词性成分”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4 贺显斌;民族文化个性与英汉骂詈语差异[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5 曾昭聪;一种特殊的文化词语——数词词素参与构成的詈词特点及其语源分析[J];汉字文化;2005年04期

6 谭志词;越语詈语及其文化意蕴[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06期

7 张传曾;从杜诗训释看“无赖”的词义发展[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8 李玫莹;《水浒全传》中的骂詈语[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9 李朵;古代汉语詈语中的文化蕴含[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10 仇伟,张法科;英语咒骂语的语义、语用特征[J];山东外语教学;2005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赖玮;李丹;;试论构式“不论……和”中子条件的非独立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2 马志刚;;英汉非宾格结构的跨语言差异[J];外国语言文学;2011年02期

3 龙涛;杜依倩;;对空间义的区分:名词的属性义表达(二)——主宾语位置上名词的属性义表达[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4 龙涛;;抽象名词的隐喻性“有界”空间范畴义[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年04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罗燕萍;;谈现代汉语“V+到”结构的形式特征[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王振来;;语义功能语法的应用价值研究[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3 尚英;;VV与V一V式动词重叠的特征调查研究[A];2004年辞书与数字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刘楚群;;论现代汉语中非典型连动句式“V起来+AP”[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余华;刘楚群;;群体确称语问题研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刘颖;汉语矛盾格的多维观照[D];安徽大学;2011年

2 王萍;英汉短语结构受限搭配的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3 李秀明;汉语元话语标记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4 彭锦维;现代汉语受事前置句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立平;动词的形式特征[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高育敏;电影片名的语言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3 翁颖萍;现代汉语“又……又……”格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4 周婉;汉语身心感受的表述形式及其构成机制的认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尚英;基于大规模调查的动词重叠形式自动识别方法与形式特征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6 单玉成;说“V掉”[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7 雪莲;《丙寅》学刊刊载的成语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8 林娟廷;正反问祈使义句的句法、语用分析[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9 颜伟;“不形”短语的自动识别方法和特征的大规模调查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10 戴安娜;汉语反身代词“自己”的句法和非句法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2588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2588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c94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