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异黏合语的生成机制分析
[Abstract]:The referential forms of two nouns which have no intrinsic relation in semantics often give people an alternative and novel feeling, which is called the new and different cohesive language in this paper. Neo-heterosexual conjunctions are complex words in nature, which are based on metonymy or metonymy. Since the similarity of metaphor is mainly restricted by natural factors, the relevance of metonymy is not only natural factors, but also many accidental factors. Therefore, metaphorical cohesion is absolutely closed. Metonymy cohesion is relatively open. In terms of semantic function, metaphorical cohesion is a form of describing life name and metonymy is a form of indicating life name. Metaphorical cohesion is easy to lexicalize, semantic interpretation does not need to relate to specific events, while metonymy cohesion lexicalization is relatively low, its semantic interpretation is mostly restricted by specific events. The article also puts forward the new cognitive category of event metonymy, and explains and exerts the language model.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指称与句法结构”(批准文号:08BYY056)的部分成果
【分类号】:H13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仲儒;动结式的致事选择[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王霜梅;汉语定中短语转喻探微[J];北方论丛;2005年05期
3 于广元;借代的认知解释[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4期
4 刘世英,曹华;词序象似性、对称与不对称[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5 王勤学;《心中之身:意义、想象和理解的物质基础》评介[J];当代语言学;1996年01期
6 袁毓林;认知科学背景上的语言研究[J];当代语言学;1996年02期
7 古川裕;外界事物的“显著性”与句中名词的“有标性”——“出现、存在、消失”与“有界、无界”[J];当代语言学;2001年04期
8 苗兴伟;语篇向心理论述评[J];当代语言学;2003年02期
9 程琪龙;Langacker认知语法的神经视角探索[J];当代语言学;2004年04期
10 熊仲儒;以“的”为核心的DP结构[J];当代语言学;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刘华文;;试论英汉双语词典的认知模式[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于广元;;借代的认知解释研究[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张旺熹;;“动+得+形”结构的变体形式[A];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9年
4 宋春阳;陆汝占;方向红;;基于类义抽象的汉语复合词义的求解模式探索[A];语言计算与基于内容的文本处理——全国第七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瑶;官话方言方位词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01年
2 刘云;汉语篇名的篇章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3 时兵;古汉语双宾结构研究[D];安徽大学;2002年
4 李晋霞;现代汉语定中“V双+N双”结构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5 朱彦;汉语复合词语义构词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周静;现代汉语递进范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姜玲;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8 宋春阳;面向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名+名”逻辑语义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9 谢晓明;相关动词带宾语的多角度考察[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10 李锦姬;现代汉语补语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永军;现代汉语空间维度词语义分析[D];延边大学;2000年
2 王晓亮;汉语一价动词的认知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3 关永平;英语的象似性及其语言认知意义[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4 邓晓华;疑问句的功能偏离——转喻功能及其实现[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5 王勤玲;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看英汉语言中爱情隐喻概念系统的对比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6 白少辉;个体量词的语义特征和对外汉语教学[D];黑龙江大学;2002年
7 刘春卉;“动+名”偏正结构形成原因的考察[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8 朱炜;试论多义词的认知理据性[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9 俞建梁;从隐喻认知的角度看语言共性[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陈伟;论例证功能的对等[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华丽;;近代汉语双音节情态副词“X好”历时生成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S2期
2 刘蓉;;言语幽默的认知解读——论脚本对立、语境、嘲笑对象的互补[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3 祖林;朱蕾;;浅析违反合作原则而产生的幽默[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3期
4 邓媛媛;;“X无可X”构式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黄婉童;;自主-依存框架下移就辞格的认知研究[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罗载兵;;领属小句的系统功能语法阐释[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7 张洪芹;;主客体同构:词义动态识解的新视角[J];辞书研究;2011年04期
8 侯建波;孙静怡;;认知功能语法的是与非——评Tomlin的认知功能语法[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年07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陈国平;从“网语”看汉语传承[N];浙江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姜玲;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2 解正明;基于社会认知的汉语有标记构式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3 杨子;言语交际的关联优选模式及其应用[D];复旦大学;2008年
4 林莺;张爱玲文学语言中的隐喻[D];复旦大学;2010年
5 司罗红;句子功能的线性实例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勤玲;幽默言语的认知语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7 王娟;疑问语气范畴与汉语疑问句的生成机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群爱;“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认知语言学研究[D];湘潭大学;2008年
2 洪静;道歉言语行为的多维透视[D];山东大学;2005年
3 宋金花;受事主语句的句法语义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宗杉;“动词+处所宾语”的句法语义及相关语法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黄慧娟;动结式及相关句式的句法语义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王强;“有”、“没有”型比较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7 聂绛雯;现代汉语中的外位结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贾利平;受事主语句的句法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9 张霞;试析外交辞令的模糊性及翻译[D];中南大学;2006年
10 李恬;双关和仿体对应[D];河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2589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258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