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从评价基调理论看隐喻的话语功能

发布时间:2018-10-19 12:54
【摘要】:评价基调理论实为关于声音的理论,以此为导向,隐喻被视作在特定的语境下所发出的声音。各种隐喻声音汇合在一起,构建了说者的身份和人格。同时,隐喻作为一种借言,实现着说者和听者的互动;一种声音总是伴随着另外一种声音,或者一种声音试图压倒其他的声音;隐喻的声音以不同的方式和力度力图获得最大限度的共鸣。
[Abstract]:The theory of evaluation of tone is actually a theory of sound, in which metaphor is regarded as the sound made in a specific context. All kinds of metaphorical voices converge to construct the identity and personality of the speaker. At the same time, metaphor, as a kind of borrowed language, realiz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peaker and the listener; one voice is always accompanied by another sound, or one sound tries to overwhelm the other. The sound of metaphor tries to achieve maximum resonance in different ways and with different dynamics.
【作者单位】: 南京审计学院外国语学院;
【基金】: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批评隐喻视角下话语基调的研究” 2010年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批评隐喻分析:理论与应用”(10YYD022) 江苏省高校社哲资助课题“隐喻的重新语境化——新修辞学下的隐喻研究与和谐社会的构建”(09SJB740005)成果之一
【分类号】:H05

【共引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石蕊;英语社论的态度评价和对话评价特征研究[D];湘潭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小霞;;翻译中的隐喻(英文)[J];中国外资;2011年16期

2 李秋杰;;从元语用意识角度解读含有隐喻的广告语[J];华章;2011年14期

3 马强;;英汉名词化对比[J];中国证券期货;2011年06期

4 张邱慧;;英汉隐喻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8期

5 罗莹;田勤琴;;中英隐喻差异分析(英文)[J];青年文学家;2011年08期

6 王宗楚;;浅谈语气助词“了”[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7期

7 刘沛;;从常规关系视角看隐喻[J];文教资料;2011年23期

8 邱晴;胡勇;;批评话语分析中的隐喻现象研究——以腾讯QQ致用户信为例[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9 晏斌;;英汉隐喻跨文化对比[J];华章;2011年16期

10 梁旭红;;隐喻中的隐蔽文化研究[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航;;温度的概念隐喻:汉语语料考察[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张迪;李福印;;体验性假说:来自汉语颜色词语的验证[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刘扬锦;;语言的共性研究——英汉语“上”、“下”方位隐喻所反映的语言共性[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万书元;;论隐喻与象征[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5 高蕊;;从认知角度谈“来”字的语法化——从上古到现代的历时考察[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李洁红;;论转喻和隐喻在前指替代中的差异[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张霄军;;隐喻和换喻的计算综述[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毛新耕;;英汉“情侣”隐喻的思维共性与个性[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朱一凡;;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的现代汉语外来词语法化研究——以“客”为个案探讨外来词中存在的语法化现象[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李新国;;隐喻,文化的映射——论社会文化对隐喻的影响[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李玉成;“智慧的声音”[N];学习时报;2002年

2 焦国标;霍字的本义[N];中国经济时报;2000年

3 焦国标;“霍霍”不是象声词[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爱贤;汉语言隐喻特质[D];山东大学;2005年

2 宗守云;集合量词的认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3 郑敏惠;古代书画审美语素“气”的多维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4 闵星雅;助动词“能”和“会”的认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5 邱斌;古今汉语方位词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6 朱茜;构式语法理论框架下“能”的多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7 陈贤;现代汉语动词“来、去”的语义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8 赵学德;人体词语语义转移的认知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9 李文浩;基于突显观的构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10 童小娥;四类述补短语与位移事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孟庆亮;隐喻:通向未知域的桥梁[D];东华大学;2005年

2 许們;《庄子》隐喻、转喻造词的认知分析[D];山东大学;2005年

3 彭玉康;现代汉语通感的句法、语义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4 李素峰;英汉报纸新闻标题中的隐喻对比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7年

5 丁薇;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相关问题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6 田旭;英汉人体隐喻化对比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7 张慧芳;多义性在原型范畴理论上的认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8 闫妍;网络词语的认知分析[D];黑龙江大学;2008年

9 李磊;隐喻及其翻译[D];宁夏大学;2005年

10 姜冬梅;汉英拟声词语义转移对比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2811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2811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8d7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