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尔哲学思想对其语用研究的影响
[Abstract]:The contributions of American philosopher Searle in speech act theory are obvious to all. Supporters believe that Searle has opened a new world of pragmatics,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voices accusing him of going on an unhealthy path.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changes of Searle's views of pragmatics in different periods are based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his philosophy of language, which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comprehensive and objective understanding and study of his theory.
【作者单位】: 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外语系;上海外国语大学;浙江传媒学院国际文化传播学院外语系;
【分类号】:H03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顾曰国;John 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与心智哲学[J];国外语言学;1994年02期
2 崔凤娟;苗兴伟;;语用学的哲学维度[J];外语学刊;2007年04期
3 肖亮荣;从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看Searle的语言哲学观[J];山东外语教学;2000年03期
4 何兆熊;90年代看语用[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7年04期
5 何莲珍;论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6 俞东明;语用学的哲学基础说略[J];浙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文雄;;中西语言哲学“语用学转向”新解[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2 詹全旺;;新闻言语行为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3 张小红;;语言背后的镜子——简析预设在语言概念功能中的深层特征[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4 林莉兰;;奥斯汀言语行为二分说述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5 韩仲谦;左进;;言语行为理论的再解读:从指称到构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6 胡萍英;;语言游戏说与大学英语教学方式[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7 谢亚军;;从语言哲学视阈谈言语行为理论中的意向性问题[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8 朱晓红;周家春;;言语教学的哲学基础及实践策略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9 宋荣超;;语言范畴观的历史演进[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10 张庆华;;蒯因“翻译不确定性”论题的哲学内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刘红婴;;论法定程序的“以言行事”[A];边缘法学论坛[C];2005年
2 张燕;;弗雷格意义理论浅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3 楼巍;许为民;;技性科学观:科学的当代性和复杂性[A];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学术年会浙江大学论文集[C];2008年
4 周频;;在学习词典中采用语义网络凸显语词意义[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5 孔慧;;哈贝马斯论塞尔的《意义、交往及表现》[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7)[C];2009年
6 王淑娥;;论语气隐喻与间接言语行为的关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胡志坚;;个案裁判规范之构建是司法裁决证立的关键[A];第十六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成就·反思·前瞻——中国法律逻辑三十年)[C];2008年
8 陶友公;;“に+ぁり=なり”“で+ぁる=でぁる”与“で+いる”[A];日语教学与日本研究——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江苏分会2012年刊[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原雪;二语/外语语境下的批判性阅读理论构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刘娜;哲学语用学视域中的教育实践[D];南开大学;2010年
5 孙小龙;规范、推论与社会实践[D];南京大学;2011年
6 张爱珍;模糊语义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姜燕;汉语口语美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胡慧华;符号化:当代消费社会批判的一个维度[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郭莉敏;俄语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问题[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樊安;英美法理学中的整体性问题[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芝;请求言语行为的俄英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谭艳;认知语义学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长城;试论公民法律意识的生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张伦建;语言的召唤—当代中国语言批评的特点与反思[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李本加;藏族文学语言学及其艺术史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6 李宁;现代家居环境的室内设计语言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7 蒋鑫;马克思、恩格斯语言观与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比较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8 敖丽芳;“美”的语义分析与文化特征[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9 欧阳继梅;现代诗性隐喻:作为消解现代诗歌困境的一个方法及其建构[D];云南大学;2010年
10 王欢迎;技术哲学视野下的网络文学[D];东华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顾曰国;John 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与心智哲学[J];国外语言学;1994年02期
2 辛斌;;福柯的权力论与批评性语篇分析[J];外语学刊;2006年02期
3 李洪儒;;系词——人在语句中的存在家园——语言哲学系列探索之二[J];外语学刊;2006年02期
4 段开成;舍尔的言语行为理论[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8年04期
5 钱冠连;语用学的哲学渊源[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慧敏;;语言哲学视野中的言语行为理论发展评述[J];山东社会科学;2009年03期
2 孟庆玲;论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及语言哲学观[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3期
3 邱舟艳;;语用研究的人本主义取向[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4 张丹;;抱怨言语行为的语用研究综述[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5 梁镛;;跨文化的语用研究[J];长江学术;2007年02期
6 黄萍;;意向性·言语行为·目的原则[J];外语学刊;2009年04期
7 邵新光;张法科;;人际语法隐喻的语用研究[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8 张静怡;徐本川;蒋小义;;汉语中虚假邀请言语行为的语用研究[J];海外英语;2011年01期
9 陈汝东;言语行为理论的修辞学价值取向[J];修辞学习;1996年04期
10 芮燕;;言语行为与语境[J];青年文学家;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孙淑芳;;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述评[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2 徐学会;付伊;;短信语言语用研究[A];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任育新;;视觉诗的认知语用研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胡开宝;张柏然;;论语用学原理在双语词典编纂中的应用[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陈君均;;转喻与话语分析的语用机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胡庚申;;问题·思考·实践·出路——我国跨文化交际研究的一个方向[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7 王秋端;;间接言语行为与礼貌性的关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8 林敏;;普遍性与个性——礼貌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9 邱林林;;委婉语功能的语用学研究[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江晓红 肇庆学院外国语学院;多元与融合:语用研究的认知视角[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向明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困境求变”:语用研究的经济分析视角[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何成洲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表演性”越界:语言、性别与文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江晓红 肇庆学院外国语学院;实验语用学引领研究方法革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刘凤侠;交际法教学特征探析[N];吉林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莫爱屏;汉语话语中推理照应的语用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3年
2 刘敏;以言致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3 赵明炜;会话的交互言语行为模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4 陈海庆;语篇连贯:言语行为模式[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彭建平;商品说明语的语法语义语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6 贺春英;功能视野中的言语行为理论研究:回眸与反思[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7 刘兴兵;中国医患门诊会话的语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8 吴剑锋;言语行为与现代汉语句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柳海涛;社会的语言结构[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10 陈佳璇;基于言语行为理论的询问范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波;幽默话语的语用研究:幽默言语行为与语用策略[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2 裴少华;中美警告言语行为对比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3 康红霞;关于现代汉语道歉言语行为的初步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4 王华;汉语修辞格的语用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芳;对汉语心理咨询节目中“建议”言语行为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陈献;汉语恭维语的实现:跨文化视角语言结构形式分析[D];浙江大学;2007年
7 赵倩;请求言语行为的性别差异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8 崔文明;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分析请求施惠行为[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9 魏忠兰;汉语暗示言语行为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10 陈晓晶;汉语竞聘演讲中承诺言语行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2893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289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