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一种世界观——洪堡特的语言观反思
[Abstract]:Humboldt's thought was the product of the fierce collision between rationalism and romanticism, which promoted the linguistic turn of German philosophy. His thought not only reflects the tendency of language tool theory to linguistic ontology, but also indicates the inclination of language research method from description to explanation. At the same time, Humboldt's thought not only provided inspir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British and American analytical philosophy, but also laid a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for Chomsky's universal grammar. Based on Hunbaut's view of language,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subversive nature of the study of people-oriented philosophy of language to the mainstream philosophy, and reveals the process of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theory of language tools to the theory of linguistic ontology. This paper attempts to study the integration of Anglo-American analytical philosophy and continental European philosophy.
【作者单位】: 河南科技学院;
【分类号】:H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李洪儒;;西方语言哲学批判——语言哲学系列探索之七[J];外语学刊;2008年06期
2 谢群;;语言批判: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的基点——前期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系列研究之一[J];外语学刊;2009年05期
3 刘辉;;本体论视域中的后期维特根斯坦语言观——后期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思想系列研究之二[J];外语学刊;2010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以启;;关于诠释学理论中若干基本问题的探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2 王浩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生性动力机制的概念诠释[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3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4 张志伟;说不尽的康德哲学——兼论哲学史研究的几个方法论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5 张能为;;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与形而上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6 李凯;颜炳罡;;庄子诠释方法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7 彭启福;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与我国教育理念的转变[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8 彭启福;;理解与实践——对理论与实践关系的一种诠释学反思[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9 姜红;;本地文化资源的利用与安徽对外汉语教学[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10 肖薇;张岚;;《婚姻法》汉英文本语篇分析及文化义探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晓春;;《清语易言》的语言学价值[A];满学论丛(第一辑)[C];2011年
2 梁迎春;;论鲁迅杂文中的理解诉求[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邢富坤;宋柔;;自动词性标注中语法因素和词汇因素对英汉语的不同影响[A];中国计算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9-2011)[C];2011年
4 李娟;;“语言形式”内涵辨析——附论高名凯先生的语言形式思想[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5 王淑花;;伽达默尔的诠释学与古典著作解读的批判[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6 姚进忠;;诠释视野下的个案工作[A];福建省社会学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徐琴;;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及翻译对策[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张煜;;《楚辞》的英译比较研究——以《九歌山鬼》为例[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陈德敏;杜辉;;关于《物权法》中水资源权属制度合理性的评介[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闵仕君;;论牟宗三先生的道德形上学建构[A];《国学论衡》(第四辑)[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马腾;民族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语际语语用能力及其培养模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6 吴津;叙事方式对于人格发展的作用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王艳红;美国黑人英语汉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高波;论现象学方法与概念对艺术审美本质研究的意义[D];山东大学;2010年
9 张福海;论海德格尔的本源之思与诗性突围[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姜燕;汉语口语美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李明;论英语习语中的语言世界图景[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3 苏红;论绘画中的“儿童画”情结[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4 符超翔;法律史中的“阐释”与“史料”[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肖艳;文学翻译中的误译问题[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金生伟;竞技篮球运动表演艺术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陆晓燕;修辞学视阈下英汉声韵和押韵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孙继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现代人格教育[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陆燕;“前理解”指导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10 田蓁子;针尖上的蜂蜜[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韩林合;维特根斯坦论“语言游戏”和“生活形式”[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2 王路;弗雷格和维特根斯坦:一个常常被忽略的问题[J];开放时代;2001年03期
3 高云球;;试论语言本体论的哲学基础[J];外语学刊;2008年05期
4 范连义;;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中的语用蕴涵[J];外语学刊;2008年05期
5 李洪儒;;西方语言哲学批判——语言哲学系列探索之七[J];外语学刊;2008年06期
6 谢群;;语言批判: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的基点——前期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系列研究之一[J];外语学刊;2009年05期
7 徐为民;维特根斯坦论语言的否定性原则——兼论私人语言的不可能性[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2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骥;李慧玲;;洪堡特语言哲学思想述评[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2 方珏;析乔姆斯基语言哲学[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3 方珏;洪堡特的语言研究理论述评[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4 黄琼英;论威廉·冯·洪堡特汉语研究的现实意义[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5 姚小平;洪堡特与人类语言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年02期
6 冯舸;;洪堡特语言哲学面面观[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09年05期
7 黄涛;语言从精神出发──洪堡特的语言学评介[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1999年03期
8 冯智强;;语言哲学视阈下的翻译观溯源——从语言观问题谈起[J];民族论坛;2007年12期
9 李瑾;;语言:感知与思维的产物——从《洪堡特语言哲学文集》看洪堡特语言观的形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韩晓玲;陈忠华;;解读洪堡特关于语言本质和语言“世界观”问题的哲学思想[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冯智强;;语言哲学视阈下的翻译观溯源——从语言观问题谈起[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2 李锦琴;;洪堡特—辩证的语言观及其翻译观[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3 熊学亮;;论所指的能指域[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4 庄丽媚;;当代语言哲学的隐喻研究及其意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欧阳燕;;翻译研究的语言哲学途径[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6 辛斌;;语言和意识形态[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7 殷相印;;王希杰的人文主义修辞观[A];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暨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黄琼英;;鲁迅语言观与翻译策略关系初探[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黄建华;李文伟;卞琴;沈自尹;;语言哲学揭示中医概念分析的逻辑框架:以对“肾精”分析为例[A];第三届江浙沪中西医结合高峰论坛论文汇编[C];2011年
10 谭慧敏;左飚;;词汇语义、认知心理与社会文化—由同志的词义演变调查所引发的思考[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立志;结构、符号与意义[N];光明日报;2008年
2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许曦明;汉语的认同危机[N];文艺报;2008年
3 姜国权 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博弈论和演化论拓宽传统语言学研究视野[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王早霞;网络语言亟待规范[N];山西日报;2005年
5 陈嘉映;日常语言与哲学[N];文汇报;2004年
6 洪治纲 暨南大学中文系;写作是对记忆的回望与重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谭学纯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学研究与公共阅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尚新;汉语研究应以“字”为本[N];中华读书报;2003年
9 记者 钟哲 实习记者 唐红丽;揭开新生词汇背后的文化落差[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张国功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重构:逻辑起点的重立与内涵构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远振;生态哲学视域中的中国外语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2 刘利民;在语言中盘旋[D];四川大学;2007年
3 王志栋;语用要点识别模型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4 王晓阳;语言的自我中心成分及其文本解释[D];黑龙江大学;2009年
5 朱湘军;从客体到主体[D];复旦大学;2006年
6 于全有;语言底蕴的哲学追索[D];吉林大学;2008年
7 孙寰;术语的功能与术语在使用中的变异性[D];黑龙江大学;2009年
8 赵美娟;乔姆斯基的语言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9 彭_g;魏斯格贝尔的“母语和母语教育”理论及其对汉语汉字研究与教学的启示[D];复旦大学;2010年
10 王航赞;迈克尔·达米特的语义学思想研究[D];山西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柳;洪堡特语言内部形式理论在俄罗斯语言哲学中的解读[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2 信传艳;A.A.波捷布尼亚的语言观[D];吉林大学;2008年
3 岳文侠;洪堡特翻译思想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4 廖琴;语言哲学视域中的《论语》[D];四川大学;2007年
5 熊佳娟;转喻的认知研究:汉语作为转喻的语言[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6 李宝研;语言·民族·精神[D];黑龙江大学;2009年
7 赵力;论马克思主义语言观[D];黑龙江大学;2012年
8 孙作光;评价视域中的歇后语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9 李雪娇;从描写到解释[D];黑龙江大学;2009年
10 龚世莲;从寻求形而上到探究生活形式[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2950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295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