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论中古时期汉语方位词系统形式的演变

发布时间:2018-11-05 18:30
【摘要】:中古时期尤其是中古的中后期是汉语方位词系统形式演变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汉语方位词的结构类型面貌与现代汉语已基本一致,但还有一些结构类型仍然处于形成期;这一时期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双音方位词种类增多,特别是后加"边/面/头"的复合式双音方位词的迅猛增长。而这类方位词已经开始成为与单音方位词对立和互补的一支力量。
[Abstract]:The mid-ancient period, especially the middle-late period of middle-ancient times, is an important stage in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locative word system. In this period, the structural types of Chinese locative words are basically consistent with that of modern Chinese, but some of them are still in the formative stage. The most obvious change in this period is the increase in the variety of binosyllabic locales, especially the rapid growth of compound disyllabic azimuth words with "side / face / head" added. This kind of azimuth word has already become a force of opposites and complementarities with monosyllabic locative words.
【作者单位】: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基金】:中央民族大学2009—2010年度自主科研项目“汉语基本方位词系统演变研究”(0910KYQN36)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1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林晓恒;;汉语的方位意义与方位词的层次体系[J];民族教育研究;2011年05期

2 方经民;;现代汉语方位成分的分化和语法化[J];世界汉语教学;2004年02期

3 甘露;甲骨文方位词研究[J];殷都学刊;1999年04期

4 林晓恒;;“~边、~面、~头”类方位词产生原因探析[J];语言研究;2010年04期

5 缑瑞隆;方位词“上”“下”的语义认知基础与对外汉语教学[J];语言文字应用;2004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林晓恒;魏晋至唐基本方位词语义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琳;;方位词研究综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6期

2 左双菊;;位移动词“来/去”带宾能力的不对称[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7期

3 丁崇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综述[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4 刘海燕;;现代汉语的方位短语及其相关结构[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5 蒋斌;;从“上”、“前”看辞书的释义[J];辞书研究;2006年03期

6 丁治民;李俊民、段氏二妙诗词文用韵考[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7 唐韵;《元曲选》中方位短语及其功能(下)[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8 刘俊莉;;认知模式的差异对“上”“下”二词使用的影响[J];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9 吕玲娣;;从宋代安徽诗人用韵看宋代安徽方言的若干特点[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10 冯凌宇;;汉语“面”的词缀化考察[J];古汉语研究;2008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红梅;韩国语范围表达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刘艳红;唐五代方位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阮氏丽娟;汉语方位词及其类型学特征[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清平;“里”、“里面(头、边)”的共时历时考察及方位词的双音化效应[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金圈;汉语单音方位词与单音动词的偏正性组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顺美;《老乞大》《朴通事》常用词汇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王飒;中国传统聚落空间层次结构解析[D];天津大学;2012年

8 明宏;基于与汉语介词短语“在……上”之比较的英语介词on的认知语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9 吴春红;现代汉语位事范畴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李焱;《醒世姻缘传》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丹丹;《朱子语类辑略》中“来”的用法考察[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孔燕;《封神演义》处所介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宋衡;介词框架“PX以后”考察[D];河南大学;2011年

4 周波;解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汉语“V+给”结构中“V”的新变化[D];西南大学;2011年

5 黄燕旋;方位对举四字框式结构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6 周蓉;现代汉语单音方位词层级性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Panov Volodymyr(沃龙);汉语“在+宾语”介词短语与乌克兰语相应表达的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孙颖;介词结构“在X下”的综合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9 雷蔚茵;现代汉语方位词词类地位实证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10 沈叶露;《朱子语类》up形词举隅[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玉春;说“外”[J];东北师大学报;1984年05期

2 戴浩一;叶蜚声;;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刍议(上)[J];国外语言学;1990年04期

3 沈家煊;R.W.Langacker的“认知语法”[J];国外语言学;1994年01期

4 林书武;《隐喻与象似性》简介[J];国外语言学;1995年03期

5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6 冯胜利;论汉语“词”的多维性[J];当代语言学;2001年03期

7 刘丹青;汉语中的框式介词[J];当代语言学;2002年04期

8 王灿龙;词汇化二例——兼谈词汇化和语法化的关系[J];当代语言学;2005年03期

9 程湘清;试论上古汉语双音词和双音词组的区分标准[J];东岳论丛;1981年04期

10 谭赤子;方位词的方位意义在语言发展中的引申和变化[J];古汉语研究;1991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蔡言胜;《世说新语》方位词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2 林晓恒;魏晋至唐基本方位词语义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梅;论现代汉语句意的结构特征[J];唐都学刊;2005年05期

2 张天云;;漫谈歇后语[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6年06期

3 王慧香;;离合词研究综述[J];语文学刊;2008年04期

4 刘亚科;;《幽明录》兼语句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5 王进;;《元曲选》“好”字感叹句的语法结构分析[J];榆林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6 朱笑莹;;东北方言中的ABB式状态形容词[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9年02期

7 季益静;;论《中国汉语水平考试大纲(初中等)》的离合词标注[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8 李华;“有点(儿)+A”格式分析[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9 陈丽江;;在特定类型的二字词组合型歧义消解过程中保证分词的一致性[J];文教资料;2006年23期

10 杨扬;茹益益;;《三国志》及《裴注》主谓谓语型存在句分析[J];文教资料;2007年3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静敏;;略论亲昵称谓的结构类型和选择制约[A];得体修辞学研究[C];1999年

2 杨群会;张侃;;二维空间中汉语方位词对空间方向判断的影响[A];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第六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3 李晋霞;;面向计算机的“V_双+N_双”结构类型研究[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4 周国炎;;布依语比较句的结构类型[A];布依学研究(之六)——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二届第二次年会暨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5 郭曙纶;陆汝占;陈玉泉;高峰;;论动词的逻辑论元[A];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浅析现代汉语三音节词的结构类型[A];黑龙江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陈佳君;;从辞章章法谈作文运材教学——以几种常用于论说文的章法为例[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8 陈志云;;《管子》被动句式研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李燕;康加深;;现代汉语形声字声符研究[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Ⅰ)[C];1995年

10 林华东;;从闽南话复合词“同素异序”现象论汉语的类型学特征[A];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陈丽萍;从多义短语入手讲授短语的结构类型和层次分析[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2 王如辰;“忽悠忽悠”东北话[N];吉林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国升;春秋文字研究[D];安徽大学;2005年

2 刘吉艳;汉语新词语词群现象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3 牛顺心;汉语中致使范畴的结构类型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4 周斌;东巴文异体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王建勤;外国学生汉字构形意识发展的模拟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6 吴春相;现代汉语时量范畴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7 程书秋;现代汉语多项式定中短语优先序列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8 王洪涌;先秦两汉商业词汇—语义系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刘新文;系统Z的量化扩张及其对话语表现理论的处理[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10 李晋霞;现代汉语定中“V双+N双”结构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华军;汉字造字法与结构类型理论思辨[D];西北大学;2007年

2 李树春;《楚辞》形容词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3 韩茜;敦煌变文同素异序词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4 田士超;《诗经》重言词语法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王心玉;现代汉语职衔类称谓语研究[D];鲁东大学;2008年

6 黄苹;四种《大学语文》教材编写模式之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方东杰;“六书”初义新探[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8 马予超;《世说新语》形容词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9 蒋协众;邵阳马草话的状态形容词[D];延边大学;2005年

10 翟彤;现代汉语连动句的谓语动词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3129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3129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82a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