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海盐沈荡话指示代词的功能不对称性
[Abstract]:The deixis pronoun of Haiyan Shen dialect is "double dichotomy". Both the proximal pronoun and the distant pronoun have nihilization in the demonstrative domain and deixis function, but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 degree of nihilizatio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its marker model and Putonghua demonstrative pronoun reflects different cognitive models.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汉语量词及其与指示词语相关的类型学研究”(08CYY023)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语言与认知研究”资助项目(205000-811342)
【分类号】:H1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储泽祥,邓云华;指示代词的类型和共性[J];当代语言学;2003年04期
2 刘丹青,刘海燕;崇明方言的指示词——繁复的系统及其背后的语言共性[J];方言;2005年02期
3 曹秀玲;汉语“这/那”不对称性的语篇考察[J];汉语学习;2000年04期
4 丁启阵;现代汉语“这”、“那”的语法分布[J];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02期
5 刘丹青;;汉语关系从句标记类型初探[J];中国语文;2005年01期
6 方梅;;指示词“这”和“那”在北京话中的语法化[J];中国语文;2002年04期
7 郭昭军;现代汉语中的弱断言谓词“我想”[J];语言研究;2004年02期
8 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04期
9 张薇;;海盐沈荡话的指示代词系统[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海霞;;从方位词“内”、“外”探讨亲属称谓的空间隐喻[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5期
2 力量;肖应平;;“得”的语法化动因和机制[J];北方论丛;2006年01期
3 廖志鸿,储泽祥;现代汉语的准方位标[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4 齐春红;“不得”的语法化及相关问题研究[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5 董秀芳;“不”与所修饰的中心词的粘合现象[J];当代语言学;2003年01期
6 张谊生;从量词到助词——量词“个”语法化过程的个案分析[J];当代语言学;2003年03期
7 李晋霞,刘云;论定中V_双+N_双词汇化的制约因素[J];当代语言学;2003年04期
8 王灿龙;词汇化二例——兼谈词汇化和语法化的关系[J];当代语言学;2005年03期
9 B.Heine ,T.Kuteva ,龙海平,刘云;《世界语法化词典》述评[J];当代语言学;2005年03期
10 杨成虎;语法化理论与语法隐喻的差异分析[J];福建外语;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林璋;;“てしまぅ”的语法化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杜春妙;;从“这”的误译谈起[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魏亮珍;;浅析《吕梁英雄传》中的“给”[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应学凤;;右文说与语音象似性[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邓兆红;;英汉指示代词“的”与“that”的语法化对比[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王伟;周卫红;;试论语法化理论在对比语言学中的应用——以英汉语篇中替代类型之对比研究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杨成虎;;与语法化平行的音系变化连续统问题[A];第六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3年
8 张旺熹;;“动+得+形”结构的变体形式[A];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9年
9 孙雁雁;;以关联为主的答句衔接语模式及特点[A];中国计算技术与语言问题研究——第七届中文信息处理国际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牛保义;相信和怀疑:附加疑问句认知研究[D];河南大学;2002年
2 梁敬美;“这-”、“那-”的语用与话语功能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3 徐默凡;现代汉语工具范畴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周静;现代汉语递进范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宋春阳;面向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名+名”逻辑语义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6 王道英;“这”、“那”的指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7 唐贤清;朱子语类副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李锦姬;现代汉语补语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9 王葆华;动词的语义及论元配置[D];复旦大学;2003年
10 延俊荣;给予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艾尔丽;《醒世姻缘传》介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2 程丽丽;补语语义指向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3 王晓亮;汉语一价动词的认知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4 童小娥;副词“还”的各项意义的演变及其语义网络系统[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
5 蔡永强;“连……都/也……”结构的认知考察[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
6 傅满义;儿童语言中的副词[D];安徽师范大学;2002年
7 吴金花;汉语动词介词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8 高晓玲;儿童语言中的主体格、客体格、邻体格介词[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9 黄婉梅;儿童语言中的时处格、根由格、关涉格介词[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10 占勇;“V在了N”结构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储泽祥,邓云华;指示代词的类型和共性[J];当代语言学;2003年04期
2 曹秀玲;汉语“这/那”不对称性的语篇考察[J];汉语学习;2000年04期
3 高永奇!300072;莽语概况[J];民族语文;2001年04期
4 李大勤,江荻;扎话概况[J];民族语文;2001年06期
5 刘丹青;形名同现及形容词的向[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03期
6 吴春仙;“一·V”构成的不完全句[J];世界汉语教学;2001年03期
7 丁启阵;现代汉语“这”、“那”的语法分布[J];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梁敬美;“这-”、“那-”的语用与话语功能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芳;;“程度副词+名词”结构中名词的限定与语义特征[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2 赵琳;;指示代词“夫”与“这、那”的语法化比较及分析[J];大舞台;2011年06期
3 庞雪丽;;辞书中“该”的义项分析[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4 梁银峰;;古汉语中的标补词“夫”初探[J];古汉语研究;2011年02期
5 方秀娟;;“然”的词义演变与虚化[J];教师;2011年20期
6 袁源;;连词“然”的语法化历程[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6期
7 张美涛;;谈维语“bu/u”的显性回指功能[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8 赵静;;从“夫”的语法化看词汇和语法的协同发展——以《经传释词》“夫”词条为例[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8期
9 康健;;禅录代词隐指用法探析[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万琴;;南昌方言中“个”字探微[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路继伦;;高、低平调的不对称性和优选论的制约条件[A];新世纪的现代语音学——第五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2 毛家菊;张琳;夏爱军;陆汝占;;情景中汉语指示代词短语解释的形式化[A];自然语言理解与机器翻译——全国第六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3 宗守云;;谈“天然N”与“人造N”的不对称性[A];语言学新思维[C];2004年
4 陈燕玲;;泉州方言基本形指示代词初探[A];海峡两岸辞书学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应学凤;;右文说与语音象似性[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尹烨;;《诗经》代词用法浅析[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7 张占山;;日韩学生“有”字习得错误产生的原因及纠误策略[A];福建省“对外汉语教材建设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姜庆姬;;汉语和韩语词汇的潜性与显性——以兄弟姐妹类称谓语、指示代词、数词为主[A];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暨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达信;;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评邹韶华先生的《语用频率效应研究》[A];黑龙江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陈齐林;;汉语系词“是”的研究综合论述[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东北师范大学 彭爽;现代汉语旁指代词功能透视[N];社会科学报;2008年
2 宋明;三星堆“巴蜀图语”是古彝文?[N];凉山日报(汉);2007年
3 宋明;“我认出了三星堆巴蜀图语”[N];四川日报;2007年
4 唐雪凝 张金圈 曲阜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空间问题研究的新创获[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汉滨高中 魏春红;文言虚词杂谈[N];安康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华;现代汉语“这/那”类指示代词的多维度考察[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王晶;现代汉语实词句法功能的不对称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3 盛银花;安陆方言语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陈文杰;早期汉译佛典语言研究[D];四川大学;2000年
5 李素秋;汉维多重定语语序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6 邓永红;桂阳土话语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胡晓慧;动词后“上”与“下”、“来”与“去”的语义演变及其不对称性[D];浙江大学;2010年
8 赵敏;墨江哈尼族卡多话参考语法[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9 常俊之;元江苦聪话参考语法[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10 武振玉;两周金文词类研究(虚词篇)[D];吉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常远;指示代词“这/那”类汉英对比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启林;汉英指示代词对比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郝冬梅;汉英指示代词对比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年
4 赵远远;近指指示代词“是”和“此”[D];温州大学;2011年
5 刘薇;现代汉语“这/那”类指示代词若干功能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6 韩松岭;指示代词“这/那”研究综述[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莹;指示代词的指示功能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8 金宁黎;留学生指示代词语篇衔接的偏误分析及习得考察[D];复旦大学;2011年
9 张桂梅;《红楼梦》前八十回“这”、“那”两系指示代词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10 王晓荟;指示代词“本”和“该”对比及教学考察[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3239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323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