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特双关剧名的中文翻译及文化语境
[Abstract]:Harold Pinter, the 2005 Nobel Prize winner in literature and a contemporary British dramatist, has long been known for his mysterious, bizarre and obscure works, the essence of which is the superficial depth of the iceberg. Pun or polysemy is the feature of Pinter's title. From Liu Huiliang, a Taiwanese scholar, first translated Pinter's works in 1970 to Pinter's Drama in 2010, which was published in mainland China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 40 years since Pinte Opera was translated into Chinese,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his pun has experienced from faithful translation of the literal to the depth of metaphorical meaning of the works to the pursuit of plane literal translation. From emphasizing the original style of literal faithful Pinter to better balancing Pinter's pun and polysemy to restoring Pinter's original simplicity. This paper takes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and change of Pinter's three pun titles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the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and interpretations of Pinter's works in the changing cultural context, as well as the acceptance, understanding and re-understanding of Pinter's works.
【作者单位】: 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9SJD740016)
【分类号】:I561.073;H05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王守仁;现代化进程中的外国文学与中国社会现代价值观的构建[J];外国文学评论;2004年04期
2 耿纪永;马艳彬;;陌生与熟悉之间:哈罗德·品特在中国[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3 霍红宇;张定铨;;显像与隐喻——解读品特的《哑侍者》与《看管人》[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07年01期
4 袁小华;宋峗;;哈罗德·品特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J];艺术百家;2008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戴琳;从文化孤儿到文化全球化——少数族裔的英语文学创作联想[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 万莉;姬海菲;;《看管人》中的现实与荒诞[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3 李琴;;中国翻译文学与本土社会文化——中国翻译文学与本土文学的互动关系研究(之一)[J];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06期
4 任静;;也谈哈罗德·品特的威胁喜剧[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2年19期
5 穆宏燕;;拨开西方话语霸权的迷雾探求伊斯兰的本真[J];回族研究;2006年03期
6 赵淳;;学理透视:西方文论引介中的“问题意识”范畴[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7 穆宏燕;;对《西岸上的宣礼》的再认识[J];国外文学;2006年03期
8 高玉;;本土经验与外国文学接受[J];外国文学研究;2008年04期
9 袁小华;宋峗;;哈罗德·品特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J];艺术百家;2008年01期
10 范晴;;立足根本才是高校人文基础性专业的生存之道——由国内高校英语专业“文学边缘化”和剑桥大学英文系“纯文学”的反差引发的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12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赵淳;话语实践与文化立场[D];四川大学;2006年
2 胡强;“焦虑时代”中的“道德现实主义”[D];浙江大学;2006年
3 齐欣;品特戏剧中的悲剧精神[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4 李琴;中国翻译文学与本土文学的互动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陈亚丽;从不礼貌理论的角度分析《哑巴侍者》中的不礼貌[D];西北大学;2011年
2 孙玲;宏观视角下的翻译与读者大众心理[D];兰州大学;2011年
3 赵小艳;品特“威胁喜剧”中的闯入者形象[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丽;自由意志的追寻者[D];西南大学;2011年
5 王先先;论哈罗德·品特戏剧中权力争夺的构建[D];南京财经大学;2011年
6 何军侠;论哈罗德·品特戏剧的张力[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7 孙文龙;中国翻译文学史写作方法刍议[D];安徽大学;2007年
8 仲晴晴;背叛:具体的威胁[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庞芳;析翻译文学史的编写体例[D];四川外语学院;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梅晓娟;荒诞的真实——哈罗德·品特《送菜升降机》会话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荣广润;品特:传统与荒诞的结合[J];百科知识;2005年22期
3 胡宝平;“品特风格”的颠覆意义[J];当代外国文学;2003年04期
4 苏牧;风景为欣赏风景的人而存在——影片《法国中尉的女人》读解(三)[J];大众电影;2001年07期
5 王燕;;品特戏剧的色彩符号[J];外国文学;2006年06期
6 王岚;《山地语言》中的女英雄——兼评品特戏剧中的女性形象[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7 郑嵩怡;胁迫:存在于荒诞与真实之中──试谈品特戏剧的艺术魁力[J];江苏社会科学;1998年03期
8 杨静;蒙太奇式结构——论品特剧作《背叛》和《山地语言》的后现代艺术特征[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9 方柏林;哈罗德·品特的语言剧[J];山东外语教学;1996年04期
10 流扣;品特对“沉默”的探索[J];上海戏剧;1982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小华;宋峗;;哈罗德·品特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J];艺术百家;2008年01期
2 赵小艳;;品特戏剧中新的小人物形象群体[J];文学界(理论版);2010年10期
3 袁曦;;充满威胁与危机的人生“房间”——《生日晚会》中不确定性因素解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4 王燕;;品特《背叛》内外的背叛[J];国外文学;2010年02期
5 赵宏;;浅析哈罗德·品特成长背景对其威胁剧和反战思想的影响[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年10期
6 王燕;;论品特戏剧里的疾病[J];当代外国文学;2008年02期
7 袁德成;;论品特及其戏剧与政治的关系[J];当代外国文学;2008年04期
8 赵宣;;品特戏剧:权力的游戏——《看守人》的语用文体学解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9期
9 张冬梅;;哈罗德·品特戏剧心理时空结构解读[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1年05期
10 朱溢文;;简析《生日晚宴》中的“品特式”荒诞[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1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江筱湖;童书:让孩子了解世界 让未来走近孩子[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2 土卫十;一部个人史与一座城市的忧伤[N];中华读书报;2007年
3 李华芳;线系风筝爱牵梦[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4 王玲;土耳其文学欲搭帕慕克“顺风车”[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5 曾进邋董铭;勒克莱齐奥 人生和作品一样传奇[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燕;哈罗德·品特戏剧话语里沉默现象的语用文体学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2 孙琦;流沙上的互动[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皮宾燕;从《回家》中的父子关系看品特的犹太情愫[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2 邵凤芝;荒诞的存在,胁迫的交往[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陆媛媛;威胁 背叛 争夺[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陈伟彬;哈罗德·品特戏剧中的现实主义、非现实主义特色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5 宋,
本文编号:23255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325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