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学生兼语句式习得研究
[Abstract]:As a common special sentence pattern in Chinese, it is frequently used in the daily life of the native people, and it is also listed as a sentence pattern in the initial stage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TCFL). However, since Chinese is a language that lacks morphological changes, subject and object have no explicit case marks, and sentence patterns are easily confused with linked verb sentences, double object sentences, subject-predicate sentences, constrictive complex sentences, etc. In addition, the study of Chinese ontology and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grammar as a foreign language have not been well combined, which has increased the difficulty of Thai students' acquisition and sentence style. Guided by the theor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is paper draws lessons from and assimilates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study of the syntactic ontology,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cquisition, through the form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examines the acquisition situation of Thai students and sentences, and finds out the problems. Solve the problem, and finally achieve the purpose of guiding and sentence teaching.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es the reason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opic, the status quo of the research, the source of the corpus, research ideas, research scope and methods. In the second chapter, the author makes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overall results of Thai students' acquisition of concurrent sentence patterns, and lists the order of difficulty of Thai students' acquisition and sentence form according to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answer rate. The third chapter makes a specific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nine types of sentence patterns, namely, causation, request, dispatch, compulsion, dissuasion, cultivation, love-hate, selection, and whether there are any. Statistics and analysis of the nine categories of the correct use of sentence and error types. In the fourth chapter,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teaching and textbook compiling. The fifth chapter is the conclusion of this paper.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195.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年玉萍;谈谈兼语句[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2 刘笛;王力“递系式”与黄伯荣、廖序东“兼语句”之比较[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3 李冬香;《马氏文通》对兼语句的分析述评[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年01期
4 任艳丽,迟永长;特殊“把”字兼语句及其析句方法[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5 董治国;古代汉语兼语句型新探[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6期
6 宋海英;汉语知识质辨二题[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1990年02期
7 蒲喜明;;兼语句的复杂化及其分析[J];固原师专学报;1987年04期
8 张桂英;“有无”类兼语句与“有无”类连谓句区别[J];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6年01期
9 张玉金;论殷墟甲骨文中的兼语句[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3年01期
10 周正颖,邱月;今文《尚书》兼语句研究[J];古汉语研究;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道功;;基于标注语料库的兼语句语义结构模式研究[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谢爱林;邹媛;刘红霞;熊礼淼;;“Ns+V+得+NP+VP”是兼语句吗[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席留生;;汉语兼语句与英语SVOC结构的对比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苏宝荣;;汉语“副+名”现象的语义、语法分析与认知基础[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5 冯勇强;初敏;贺琳;吕士楠;;汉语话语音节时长统计分析[A];新世纪的现代语音学——第五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6 王玮;蔡莲红;周同春;;表述汉语重音的属性参数研究[A];新世纪的现代语音学——第五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7 吴志勇;蔡莲红;陶建华;;基于汉语韵律参数的语音基元选取[A];第六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8 张伟潼;;对“洋文”冲击汉语现象的基本估计与对策[A];语言学论文选集[C];2001年
9 唐珊;伍新春;;汉语儿童语音意识的早期发展[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范开泰;由丽萍;刘开瑛;;汉语框架语义分析系统研究[A];全国第八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JSCL-2005)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海;首届世界汉语大会七月亮相北京[N];中国文化报;2005年
2 李泓冰;让汉语在国内也热起来[N];人民日报;2005年
3 记者 施芳;首届世界汉语大会闭幕[N];人民日报;2005年
4 施芳 赵婧;汉语蕴涵巨大的魅力[N];人民日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喻京英 李炜娜;世界需求拉动汉语走向世界[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6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东亚文明比较研究中心研究人员、莫斯科实用东方学学院教师 黄立良;在俄罗斯大地上感受汉语温度[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7 张桂元;效在课上 功在课前[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8 本报记者 陈敏 本报通讯员 霍露桦 钱雪华;赴澳汉语志愿者的“支教”生活[N];宁波日报;2008年
9 汪融;汉语在故乡的忧虑[N];中国文化报;2008年
10 记者 叶娇;地区启动青年农民汉语培训[N];吐鲁番报(汉);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西彬;扩充的格位理论与汉语相关句法现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2 金贞儿;致使义兼语句与“把”字句的构式转换及其理据探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3 韩玉国;范畴语法与汉语非连续结构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4 刘文正;《太平经》动词及相关基本句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5 宗世海;汉语话语中误解的类型及其因由[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0年
6 汤勤;《史记》与《战国策》语言比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7 姜美玉;汉语口误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8 解海江;汉语编码度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9 莫爱屏;汉语话语中推理照应的语用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3年
10 陈前瑞;汉语体貌系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曲淑虹;泰国学生兼语句式习得研究[D];广西大学;2013年
2 马文佳;外国留学生兼语句习得研究及偏误分析[D];西北大学;2011年
3 叶蕾;《元刊杂剧三十种》兼语句研究[D];温州大学;2013年
4 许慧娟;现代汉语兼语句语篇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2年
5 张yN;中古汉语兼语句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6 赵小东;《世说新语》兼语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7 杨高建;《三国志》兼语句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8 李玉菲;外国留学生兼语句运用的偏误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华祚彩;《吕氏春秋》兼语句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马德全;论现代汉语兼语句[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3286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328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