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被”字反讽句的认知与解读

发布时间:2018-11-13 19:30
【摘要】:论文旨在考察"被"字句作为反讽的认知、句法结构及语义特征。我们认为,如果"被"字句的使用偏离了原型被动句或者无标记被动句,这种语言暗示有助于读者对话语反讽意义的解读。"被XX"反讽结构源于间接长被动句,其深层句法模式为:受影响者/主语+被+(使役者)+(隐性主要谓语)+显性次要谓语。该结构的语义及反讽效应恰如其分地反映了某些社会现象,使其成为经久不衰的流行语。
[Abstract]: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investigate the cognitive, syntactic and semantic features of "Bei" as irony. We believe that if the use of the word "be" deviates from the prototype passive sentence or the unmarked passive sentence, the implication of this language is helpful to the reader's interpretation of the ironic meaning of the utterance. " The irony structure of XX is derived from the indirect long passive sentence, and its deep syntactic pattern is as follows: the affected person / subject is (the principal predicate) (the recessive main predicate) the dominant secondary predicate. The semantic and irony effects of the structure reflect some social phenomena and make it an enduring buzzword.
【作者单位】: 上海财经大学;上海体育学院;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熊学亮,王志军;被动句式的原型研究[J];外语研究;2002年01期

2 涂靖;反讽的认知研究[J];外语学刊;2004年02期

3 曹道根;认知层面上的反语典型性条件考察[J];外语学刊;2005年02期

4 邓思颖;;作格化和汉语被动句[J];中国语文;2004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先刚;;英文被动语态的汉译技巧[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2 吕文静,肖丹;由关联理论看反讽言语[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3 屈哨兵;被动原型及其图式预测[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11期

4 屈哨兵;;现代汉语被动标记研究检讨[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12期

5 孙芳琴;跨文化交际语用中的身体隐喻词汇联想[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6 魏海燕;英语作格结构的认知分析[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7 储泽祥;“十五”期间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J];汉语学习;2005年01期

8 吴门吉,周小兵;意义被动句与“被”字句习得难度比较[J];汉语学习;2005年01期

9 周红;;汉语致使问题研究动态[J];汉语学习;2005年06期

10 吴克炎;多元强调汉语“暗被动” 消除英语盲点[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屈哨兵;;被动标记的认知分析[A];汉语被动表述问题研究新拓展——汉语被动表述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杨海明;;被字句中弱施动角色的层级[A];汉语被动表述问题研究新拓展——汉语被动表述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周静;;从三结合角度看对外汉语句式教学——以“被”字句为例[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辰诞;结构和边界:语言表达式的认知基础[D];河南大学;2006年

2 刁世兰;受事成分的句法投射[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王志军;英汉被动句认知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周红;现代汉语致使范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彭锦维;现代汉语受事前置句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6 韩玉国;范畴语法与汉语非连续结构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7 曹道根;现代汉语被动式原则与参数模型[D];复旦大学;2005年

8 李遐;新疆维吾尔族学生汉语介词学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李洁;汉藏语系语言被动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10 戚晓杰;明清山东方言背景白话文献特殊句式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燕君;“使”字句与“把”字句的动力意象图式比较[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2 王峰峰;近代汉语非被动关系“被”字句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3 俞建耀;二语习得过程中英语非宾格动词被动泛化的综合解释[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2年

4 于辉;英汉宾语移位现象对比[D];延边大学;2004年

5 辛相茂;汉、维语中学生学习英语被动语态的比较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6 陈洁;英语被动结构的认知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陈慧;英语动词语态的认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郑媛;汉语被动式的界定及其语法化[D];山东大学;2005年

9 罗义荣;基于语料库的英语被动句用法的元功能阐释[D];武汉大学;2005年

10 龙君;基于合成空间理论的反语认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2 徐杰;两种保留宾语句式及相关句法理论问题[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3 吴庚堂;“被”字的特征与转换[J];当代语言学;1999年04期

4 熊仲儒;汉语被动句句法结构分析[J];当代语言学;2003年03期

5 石定栩,胡建华;“被”的句法地位[J];当代语言学;2005年03期

6 何元建,王玲玲;论汉语使役句[J];汉语学习;2002年04期

7 姚俊;论反语理解的认知机制及其语用效力[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8 沈家煊;现代汉语“动补结构”的类型学考察[J];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03期

9 姚俊;;英汉反讽话语的应答方式——基于电视辩论语料的语用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年02期

10 刘正光,崔刚;反语理解三假说[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姚俊;汉英言语反讽的形式与功能一项基于电视辩论语料的语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巧玲;英语被动句与汉语“被”字句的比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艳菊;韩国语被动句和汉语“被”字句的对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2 王聆聆;汉语“被”字句及其日译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3302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3302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836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