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汉语中的格标效应

发布时间:2018-11-15 12:42
【摘要】:胡建华(2007)提出语言可以区分为格标语言和非格标语言。NP格标与否对其题元解读以及句法分布产生影响。胡建华(2010)根据汉语无格假设,为汉语中显著性和局部性交互作用所致的"无选择性"论元分布特点作出了说明。本文依照汉语无格假设,进一步指出汉语中句法—语义—语用接口运算存在三种情况,并根据这三种情况为汉语话题句和涉格句的生成提供了解释。关于涉格结构,文章还认为,Pylkk錬nen(2008)所说的涉格中心语就句法而言可以归结为零形态介词;跨语言来看,涉用操作可以一致解释为接口运算;一种语言是否可以按规约允准涉格句和该语言中的格标效应有关。
[Abstract]:Hu Jianhua (2007) proposed that language can be divided into case language and non-case language. Whether or not NP markers affect its interpretation and syntactic distribution. Hu Jianhua (2010) explain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on-selective" argument distribution caused b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alience and locality in Chinese. According to the assumption that Chinese has no case, this paper further points out that there are three kinds of syntactic-semantic-pragmatic interface operations in Chinese, and provides an explanation for the generation of topic and case sentences in Chinese. As for the case structure, the paper also holds that the case reference of Pylkk nen (2008) can be reduced to zero morphological preposition syntactically, and that the operation can be interpreted as interface operation. Whether a language can allow case sentences according to the rules is related to the case effect in that language.
【作者单位】: 浙江财经学院外国语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语义参照下的汉语生成句法研究”(批准号09BYY002)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146;H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2 胡建华;;题元、论元和语法功能项——格标效应与语言差异[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奇;领属关系与英汉双宾构式的句法结构[J];现代外语;2005年02期

2 胡云晚;;洞口方言的给予动词“把”、“乞”、“把乞”及其句式[J];云梦学刊;2006年04期

3 何晓炜;双宾语结构和与格结构的关系分析[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4 戴庆厦,傅爱兰;藏缅语的述宾结构——兼与汉语比较[J];方言;2001年04期

5 沈明;太原话的“给”字句[J];方言;2002年02期

6 任碧生;西宁方言的前置宾语句[J];方言;2004年04期

7 周有斌;“不是A,就是B”句表述对象的数量及作用[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8 熊仲儒;动结式的致事选择[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9 张云秋,柴兴东;汉语主动式的表达形式及强化等级[J];北方论丛;2002年04期

10 王霜梅;汉语定中短语转喻探微[J];北方论丛;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朱其智;;“由”字句的语篇分析[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2 宛新政;;“ V就V在P”格式的语义结构和语用功能[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鹿荣;现代汉语供用[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2 张建;现代汉语双宾句的典型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熊仲儒;现代汉语中的致使句式[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3年

4 王茂林;普通话自然话语的韵律模式[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5 郭姝慧;现代汉语致使句式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6 黄东晶;俄汉代词指示语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7 李晋霞;现代汉语定中“V双+N双”结构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8 王志军;英汉被动句认知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9 朱彦;汉语复合词语义构词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姜玲;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丹荣;襄樊方言“给”类句[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2 王墨翰;现代汉语反转致使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周美玲;“上”“下”语法功能的认知研究[D];南昌大学;2006年

4 何莉芳;现代汉语双宾语句句法语义分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6年

5 许歆雅;动态词义变化试析[D];苏州大学;2006年

6 王红明;紧缩句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7 覃东生;宾阳话语法研究[D];广西大学;2007年

8 郭莹;现代汉语双宾和与格句式的用法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侯坤;生成语法框架下“V+给”结构中“给”字的句法地位初探[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10 李谷慧;汉语给与义双及物结构分析[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2 胡建华,潘海华;NP显著性的计算与汉语反身代词“自己”的指称[J];当代语言学;2002年01期

3 石定栩,胡建华;“被”的句法地位[J];当代语言学;2005年03期

4 何元建,王玲玲;论汉语使役句[J];汉语学习;2002年04期

5 沈家煊;现代汉语“动补结构”的类型学考察[J];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03期

6 潘海华;梁昊;;优选论与汉语主语的确认[J];中国语文;2002年01期

7 陆俭明;;再谈“吃了他三个苹果”一类结构的性质[J];中国语文;2002年04期

8 邓思颖;;作格化和汉语被动句[J];中国语文;2004年04期

9 胡建华;;否定、焦点与辖域[J];中国语文;2007年02期

10 胡建华;石定栩;;完句条件与指称特征的允准[J];语言科学;2005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C.Lee;M.Gordon;D.Büring;杨彩梅;;《话题与焦点:从跨语言的视角审视语义与语调》介绍[J];当代语言学;2011年03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雪;对话体语篇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吴春红;现代汉语位事范畴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汪梦翔;对象格语义范畴及其相关语法理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微微;基于语料库的汉英介词对比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3333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3333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eb8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