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有一种X叫Y”格式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studies, this paper further examines the rheological usage of "there is an X called Y" format. It is found that the format is a dynamic discourse mode with strong vitality and a special sentence pattern with changes in stability. It has evolved from a non-rhetorical structure to a rhetorical structure.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吉益民;;“有一种X叫Y”构式的多维考察[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年02期
2 施其生;论“有”字句[J];语言研究;1996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叶红;;副词性确认标记词:“有”[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2 丁健纯;;湘潭话中的“有”字句[J];湘南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3 付习涛;;关于构式“有+VP”[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4 郑敏惠;;福州方言“有+VP”句式的语义和语用功能[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5 郑敏惠;;福州方言与普通话“有+V”格式之差异[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7期
6 李雪峰;;汉语中的“有”能否被看成助动词[J];科技信息;2008年35期
7 薛宏武;闫梦月;;“有请”的语法化及“有”作为主观表达词缀的形成机制[J];汉语学报;2011年02期
8 兰碧仙;;据出土文献再论先秦汉语“有_2+VP”结构中的“有_2”[J];汉字文化;2011年04期
9 伍文英,夏俐萍;现代汉语的“有+VP”格式[J];邵阳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10 陈叶红;;试论“有”字的意义和性质[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麦耘;;广州话的“Q嘨T桾(喇)”句式[A];汉语方言语法研究——第二届国际汉语方言语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向二兰;汉英助动词句法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娟;疑问语气范畴与汉语疑问句的生成机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龚娜;湘方言程度范畴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桃;宁化客家方言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克云;否定标记“没有”的句法语义分析[D];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
2 韩爱珍;马来西亚华语和中国现代汉语语法差异现象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孙光锋;表示比较的“有”字句考察[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4 邵素芝;《太平经》中的“有”字句[D];吉林大学;2009年
5 韩旭;现代汉语“有VP”句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6 刘晶;现代汉语“有”字句的句法语义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7 任庆;现代汉语“有+VP”格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8 朱霞;“(NP_1)+有+NP_2+VP”句式考察和探源[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9 董小琴;外国学生“有”字句偏误分析及习得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10 王艳红;“有+N+VP”分析[D];延边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王士元;袁毓林;;现代汉语中的两个体标记[J];国外语言学;1990年01期
2 黄雪贞;客家方言的词汇和语法特点[J];方言;1994年04期
3 施其生;汕头方言的指示代词[J];方言;1995年03期
4 张豫峰;“有”字句的语用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5 吉益民;;“中国乔丹”相关建构的认知阐释[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6 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年01期
7 朱霞;;“有”字的虚化历程[J];语文学刊;2008年20期
8 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年06期
9 郑远汉;;有关语言规范的几个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2007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忠廉,李亚舒;科学翻译的三大原则[J];外国语言文学;2004年03期
2 刘楚群;“因为”和“由于”差异初探[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3 刘楚群;论“A了一些”的表里值[J];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4期
4 岳中奇;“像X似的”语用价值及变体间的转换[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5 陈煜;谐音文化的语用价值[J];山东社会科学;2005年02期
6 郑贵友;现代汉语语用价值之考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7 段晓平;“A而不B”格式的修辞性能[J];修辞学习;1999年04期
8 熊伟明;“A的A,B的B”结构的修辞性能[J];修辞学习;2002年01期
9 董晓敏;说“X什么的”[J];汉语学习;1998年03期
10 王鑫磊;;修辞性量词同样与量有关[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谌金中;;论招牌语言的结构和语用价值[A];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黄忠廉;;翻译研究的“两个三角”——以翻译批评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邵志洪;;英汉拟人法使用对比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施春宏;;现代汉语规范化的规则本位和语用本位[A];世纪之交的中国应用语言学研究——第二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5 许钟宁;;网络语言变异的语言文化解析[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陈光磊;;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用修辞教学[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7 谢晓明;左双菊;;“给”字被动句[A];汉语被动表述问题研究新拓展——汉语被动表述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张旭;;跨越边界与话语反思——试论希理斯·米勒的解构主义翻译观[A];国际译联第四届亚洲翻译家论坛论文集[C];2005年
9 聂焱;;比喻的结构模式及与其相关的几个问题[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蔡淑美;施春宏;;重叠形式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以阎连科作品中重叠形式的使用为例[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邢福义;“救火”一词说古道今[N];光明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玛琳娜·吉布拉泽;现代汉语疑问代词的多视角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2 赵贤德;句管控下的“V成”结构及相关小句[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尹蔚;多维视域下的有标选择复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4 郑荔;学龄前儿童“修辞特征”语言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5 高卫东;语篇回指的功能意义解析[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11年
6 罗进军;有标假设复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黄芳;先秦汉语量范畴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胡清国;否定形式的格式制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9 周筱娟;现代汉语礼貌语言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10 李美妍;先秦两汉特指式反问句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煜;谐音文化及其语用价值[D];内蒙古大学;2004年
2 邹莹洁;长沙店名的社会心理修辞探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李红艳;“V不了”格式考察[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关春芳;程度副词修饰名词问题探讨[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5 黄菲菲;广告语言中预设的语用价值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6 龚社莲;复叠格式“X中的X”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明;说“有+NP+VP”[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8 宋智;论模糊语言及其语用价值[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林楚云;试论现代汉语叠结式[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10 凌帅;“连X带Y”格式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3751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375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