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喻式否定的构建与功能
[Abstract]:The discourse style of "GE VP is not X, is Y" is particularly popular in recent years, and it is a kind of network language phenomenon that deserves our attention. According to its specific mode of discourse, this paper names it as a special pragmatic negation-metonymy negation. In this paper, the mechanism of metonymy is analyzed in detail, and the various types of metonymy negation are described in detail. Finally, the origin of metonymy and its unique expressive effect are briefly analyzed.
【作者单位】: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传媒大学;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2 陆俭明;;隐喻、转喻散议[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仲儒;动结式的致事选择[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熊仲儒;;外围格的论元地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3 黄爱妮;;关于“来着”的几点语用认知上的思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0期
4 赵彩红;;“烙饼”类同形异构复合词“潜标记”转指的认知[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5 王霜梅;汉语定中短语转喻探微[J];北方论丛;2005年05期
6 孙迪;;从框架理论看杨宪益夫妇对鲁迅《呐喊》的翻译[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7 于广元;借代的认知解释[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4年04期
8 孙庆珍;;英语转喻与汉语借代的生成与认知[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9 邓国栋;;试论歇后语的认知机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年01期
10 王明梅;;林肯“葛底斯堡演说”中的顺序象似性原则及其文体效果[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沈阳;;“VP的”转指的认知解释和句法制约[A];对外汉语研究的跨学科探索——汉语学习与认知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刘华文;;试论英汉双语词典的认知模式[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姜向荣;;小说语言形象变异与语境适应[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4 于广元;;借代的认知解释研究[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宋春阳;陆汝占;方向红;;基于类义抽象的汉语复合词义的求解模式探索[A];语言计算与基于内容的文本处理——全国第七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6 李斌;曲维光;陈小荷;;名词转喻的自动理解[A];中国计算机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7-2009)[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莉;转喻与话语的符号—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韩巍峰;主题与主题标记结构的语序类型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李晋霞;现代汉语定中“V双+N双”结构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4 朱彦;汉语复合词语义构词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姜玲;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6 宋春阳;面向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名+名”逻辑语义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7 谢晓明;相关动词带宾语的多角度考察[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8 徐阳春;关于虚词“的”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9 王葆华;动词的语义及论元配置[D];复旦大学;2003年
10 张旺喜;汉语句法的认知结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健;与“半”相关格式的量范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桂阳;现代汉语“不是X的X”结构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彩利;“N的V”的构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刘君章;现代汉语“V单+N”结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王谷全;“看”与“look”的语法化对比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郝敏;现代汉语广义领主属宾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娜;意义构建中的概念转喻[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8 李敏;“的字结构”与“の字结构”的异同考察[D];南昌大学;2010年
9 钟鸣;汉英事件名词比较[D];南昌大学;2010年
10 邢学鹏;中文V+O~P结构的认知语用阐释[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孔令达;“名_1+的+名_2”结构中心名词省略的语义规则[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1期
2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3 朱德熙;;自指和转指——汉语名词化标记“的、者、所、之”的语法功能和语义功能[J];方言;1983年01期
4 严辰松;;限制性“X的”结构及其指代功能的实现[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5 刘正光,刘润清;语言非范畴化理论的意义[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年01期
6 林书武;国外隐喻研究综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年01期
7 古川裕;“的_s”字结构及其所能修饰的名词[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史尘封;论语用否定[J];修辞学习;2004年02期
2 何春燕;语用否定的类型及使用动机[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3 张宝胜;借代修辞格的认知心理基础[J];语文建设;2002年06期
4 张凤;借代的认知基础考察[J];外国语言文学;2004年02期
5 韩蕾;;“寂寞”之后 格式风行[J];语文建设;2009年12期
6 韩蕾;;“寂寞”之后 格式风行[J];云南教育(中学教师);2010年03期
7 任宇红;;幽默的解读流程[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7年06期
8 陈蕾;;汉语歇后语的框架理论阐释[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9 费红霞;;从“找不着北”中看转喻[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10 齐振海;王义娜;;“心”词语的认知框架[J];外语学刊;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会;;试论“不大+V/A”句式[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汪立荣;;框架理论与翻译研究[A];国际译联第四届亚洲翻译家论坛论文集[C];2005年
3 于广元;;借代的认知解释研究[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杉村博文;;论“话题化”[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5 徐时仪;;略论西学新语与汉语文白转型[A];社会进步与人文素养——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6年
6 黄琼英;;鲁迅语言观与翻译策略关系初探[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刘学惠;;基于框架语义学的同义词辨析及其在词典编纂中的应用[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徐时仪;;略论语言接触与文白转型[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9 王葆华;;构式语义的经验基础——兼谈身体化的经验对语言形式表达的影响[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10 张成亭;;网上聊天会话分析[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徐来;网络方言对汉语破坏还是更新[N];中国改革报;2007年
2 丁阳亮 王琛;“90后”新青年青睐“火星文”惹争议[N];中国改革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文贞惠;现代汉语否定范畴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徐江;现代维吾尔语否定的意义与表达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张洪芹;动态词义识解论[D];河南大学;2007年
4 王欣;汉日否定表达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朱茜;构式语法理论框架下“能”的多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6 曾莉;非规约间接否定:作为语用策略的言语行为[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7 周红红;从功能的视角考察外来词的生存规律[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8 王璐;中文小说和散文中/英语码转换的前景化特征[D];山东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迪;“什么”的多角度分析[D];延边大学;2010年
2 张建;“比”字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3 尹素贤;汉韩否定范畴的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喜芹;汉语语用否定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5 陈佳宏;与否定项无标记关联的语气副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6 盖丽娜;关于语用否定的语用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7 李花子;汉韩疑问句否定表达对比[D];延边大学;2010年
8 宋文平;现代汉语“A而不B”格式的多角度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乔东鑫;现代汉语否定范畴的语用考察[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冯海霞;NP_1+Vi+NP_2结构的配价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3799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379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