凹调的种类——兼论北京话上声的音节学性质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typology of concave tone is established on the basis of the system of four degrees of subdivision. There are seven distinct tones in concave tones. Four are in the middle: low concave / 323 / rout / 523 / 523 / forward / 324 / 80% discount / 3232 /. Three are in the lower domain: creaky low / 2022 / r, quake-high / 404 /, relaxation / concave / 213 /. Each of the five non-cracked concave tones has a stiff sound variant, while the quack-low concave tone has a fission body. The seven concave tones can be characterized by four pairs of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卤RgM,contourisity,double circumflex,high]. This paper also discusses several important theoretical issue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oncept of "pure low profile", the "essence" or syllable properties of Beijing dialec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onality and alignment, the evolution of concave tone, etc.
【作者单位】: 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外语系;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1YJC740152)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YYB008) 香港研资局General Research Fund(HKUST644509)
【分类号】:H17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朱晓农;浙江台州方言中的嘎裂声中折调[J];方言;2004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麦耘;;广西贺州八步鹅塘八都话入声的语音分析[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2 刘岩;杨波;;德昂语广卡话声调实验分析[J];民族语文;2006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曾春蓉;湘语声调实验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琳;祁门(箬坑)方言语音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朱晓农,夏剑钦;上海音系[J];当代语言学;1996年02期
2 朱晓农;亲密与高调——对小称调、女国音、美眉等语言现象的生物学解释[J];当代语言学;2004年03期
3 庄初升,林立芳;曲江县白沙镇大村土话的小称变音[J];方言;2000年03期
4 伍巍;广东曲江县龙旧土话的小称[J];方言;2003年01期
5 朱晓农;浙江台州方言中的嘎裂声中折调[J];方言;2004年03期
6 麦耘;;广西贺州八步鹅塘八都话入声的语音分析[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7 朱晓农;元音大转移和元音高化链移[J];民族语文;2005年01期
8 蒋平,谢留文;古入声在赣、客方言中的演变[J];语言研究;2004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海月;;从朝鲜语反观汉语致使结构的类型学特点[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2 李永;;汉语语序的历史变化对动词语法化的影响[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年01期
3 Г.А.Климов;汪庆安;范一;;语言的发生学、类型学和地域学分类法的相互关系[J];当代语言学;1982年04期
4 梁梅;;从类型学看名词性谓语判断句[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5 宗守云;;论集合量词在量词系统中的地位[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6 王红卫;;汉语情态动词“能”语法化的类型学研究[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7 帅志嵩;;“哭湿”类动结式的衍生过程及其词汇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年03期
8 刘小川;;现代汉语位移句的语序类型比较[J];知识窗(教师版);2010年10期
9 沈家煊;;现代汉语“动补结构”的类型学考察[J];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03期
10 陈爽;;汉语方言句末助词“在”的类型学考察及历时探源[J];惠州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焦立为;;三个单字调的汉语方言的声调格局[A];第六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3年
2 王勇;;论语言类型学研究中的解释[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3 朱琳;;起动/致使动词的类型学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4 陈大亮;;中西译论在理论类型上的差异[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5 江轶;;现代汉语定语从句的认知语言学和类型学考察[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孙宏开;刘光坤;;汉藏语系历史类型学的几个问题[A];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第10届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10年
7 李韧之;;拓扑学及其理论框架下的语言比较[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戴庆厦;;汉藏语研究中的几个理论问题[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下卷)[C];2007年
9 贝先明;;广州话单字调的音高和时长[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10 薛才德;;汉语与藏语元音演化的类型学比较(提要)[A];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第10届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姚莉;汉语语法化的前世今生[N];中国教育报;2007年
2 黄行 赵明鸣;我国少数民族语言在型学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3 唐雪凝 张金圈 曲阜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空间问题研究的新创获[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句法语文学科召开工作研讨会[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5 木仕华;第三届两岸三地藏缅语族语言暨语言学研讨会举行[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洁;汉藏语系语言被动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2 李明;西双版纳傣语量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3 彭晓辉;汉语方言复数标记系统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4 王进;语言类型学的词汇语义研究维度[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5 李绍群;现代汉语“名_1+(的)+名_2”定中结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6 闻静;汉藏语系“的”字结构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7 张建;现代汉语双宾句的典型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杨峥琳;现代汉语述结式的不对称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9 崎川隆;宾组甲骨文字体分类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10 王媛媛;汉语“儿化”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童芳华;语言之新结构分类[D];四川师范大学;2002年
2 刘逆平;益阳和岳阳市区方言单音声调实验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周君;副词重叠式的类型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4 李俐;英汉时间连词的主观化[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5 赵越;现代汉语转折连词及其类型学解释[D];延边大学;2007年
6 过玉兰;现代汉语差比句的结构类型研究及其类型学意义[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7 李闻文;壮侗语族语言致使表达类型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8 姚双云;汉语动词后时量、动量、名量成分不同现情况考察[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戴兴敏;汉语“虽”类和“但”类连词匹配框架及其类型学解释[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10 周乃刚;桂北平话被动标记与处置标记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3801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380144.html